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王远 孙倩 许畅 郑晓彤 张淑婷 实习生 张一荷 曹小玉 陈嘉慧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活力,离不开城市中千千万万的青年。在济南,许许多多的青年人都在为事业与理想奋斗。干事创业的济南青年,在这片沃土上洒下汗水,也书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五四百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几位济南的有为青年。
1、热衷公益的创业者董焱:努力是一种习惯
董焱,26岁,济南市章丘区兴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明水街道办事处青工委委员、团工委副书记(挂职),济南慈善总会慈善义工章丘团负责人、章丘区公益爱心协会会长,曾被评为济南市乡村好青年、济南市优秀义工等荣誉称号。
几年前,董焱毕业后在章丘区明水街道侯家村开办章丘区兴汇机械有限公司,一期罗茨风机项目为附近村庄提供了数十个工作岗位,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019年,公司二期项目回转风机开始建设,拥有自主全套工艺,工艺已达国内最先进水平。二期项目通过提供全套配件的方式已带动几十人自主创业,完全投产后综合年产能可达5000万元。
同时,公司以灵活就业形式,向附近村庄内因家中有病人需要照顾或身患残疾无法外出工作的困难群众提供图纸和配件,组装完成后由公司联系买家帮助其售卖,使他们在家就业,增收致富。
董焱告诉记者,从14岁起,他开始参加志愿活动,18岁成为正式义工,2015年注册成立章丘公益爱心协会,现已有正式注册义工200余人,非正式义工500余人。他们重点关注困境群体帮扶,联合医疗机构为偏远山区老人及环卫工人等群体开展义诊活动30余次,覆盖5000余人,组织志愿者10000余人次,参与清理垃圾、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260余次。
“努力是一种习惯,不是三分钟的热度,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董焱说,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2、新时代的焊接姑娘虢英佼:文弱女孩喜欢挑战
虢英佼,201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同年7月进入小鸭控股集团实习,在集团组织员工与公司双选时,加入山东小鸭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虢英佼回忆,当时有人问她:“你个女孩子,文文弱弱的为什么想去小鸭精工?”她认为小鸭精工是涵盖汽车装备、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研发生产与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极具发展力的企业,此外,她所学的自动化专业更符合小鸭精工的发展需要,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进入公司后,虢英佼被分派到智能装备事业部,开始从事电气设计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磨炼中成长,仅用3年时间,她就成为智能装备事业部的技术骨干与智能装备项目的重要支撑者。3年时间里,她参与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制造。
几年来,她先后参与了俄罗斯YST生产线、韩国KWC两条生产线、斯里兰卡立式扩张机等国外项目及临沂航宇生产线、常熟龙腾端板焊缝处理机组、凯傲自动化焊接工装夹具等国内项目的电气设计、调试、售后工作。
虢英佼参与的凯傲自动化焊接工装夹具是小鸭首次承接的自动化夹具项目。“参与的凯傲自动化焊接工装夹具项目,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不仅是因为首次接触汽车自动化焊接工装项目,更在于这是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虢英佼表示,在项目调试过程中,她也曾打过多次“退堂鼓”,但最终坚持了下来,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3、神经内科医生丁卯:治病就是一场战斗
丁卯是一名来自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今年31岁。她告诉记者,“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要有甘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我来医院工作三年了,从最初的写病历到现在独立分管病人、查房、接急诊和做手术,我承担的责任更多了。”丁卯告诉记者,“医生的工作没有昼夜概念,也没有规律的作息。我们的行动轨迹单一,基本就是上班和回家。”
“熬夜是很经常的事,有的时候,我经常做完手术接着值夜班,连续工作30个小时不能睡觉,”丁卯说,“尤其是值夜班的时候,医生需要保持清醒,因为医院随时会有急诊病人。即使我们下班了,只要有急诊手术,不管你在哪,不管在干什么,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同事的电话一打过来,我们就要立刻回医院给病人做手术。”
“医生工作的容错率很低,因为我们的工作与病人的生命健康紧密结合,不容出错。”丁卯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生医生,我的成就感全部来源于能否成功把病人的病治好,治疗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战斗,当成功时,你会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你也会更敬畏和尊重生命。”
“作为一名年轻医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能积攒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治病救人。”丁卯说。
4、消防产品质检员路笃江:建起保障消防安全的城墙
路笃江,今年26岁,是一名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如今,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有了一个新身份——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消防所的研究人员。
“我来消防所已经半年了,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检验消防产品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有时我也会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对消防器材检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路笃江告诉记者,“此外,我们经常与济南消防合作,一起给居民宣传一些消防产品的使用方法。”
路笃江说,消防产品检验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检验过程必须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有一项不达标,产品就不合格。“检验标准非常多,有时候一项标准就有两百多页,”路笃江告诉记者,“这对于刚开始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为了能尽快记住这些标准,路笃江也想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检验的时候,我左手拿着标准,右手拿着需要检验的产品,逐一核对,不怕慢,就怕错。慢慢地,这些标准就印在了脑子里。”
在路笃江眼里,消防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消防产品检验就是一道保障消防安全的城墙。“如果一些不合格的消防产品流入市场,就会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检验人员把好质量关很重要。”路笃江说,“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需要走到一线,用实际行动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5、社区网格员任啸:基层工作需要耐心
27岁的任啸是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舜井社区的一名网格员,这是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任啸说,网格员的工作是负责所管辖区域内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十分繁杂。最近,为了疫情防控工作,任啸已经一周没有回家了。
从4月26日起,任啸负责起了所在区域临时管控区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任啸说,他需要认真记录每一位需要做核酸的人员,确保不落下任何一个人。除此之外,管控区内的居民有任何需要,他都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和处理。
5月1日晚上十点左右,一名刚做完心脏手术的居民突然不舒服。任啸说,他收到消息后,马上把病人送到了医院。这位病人在医院做完检查后,他又负责把病人接了回来。任啸说,工作结束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
任啸说,在过去一周里,他基本是全天待命的,只要有需要或是接到工作要求,会随时开始工作,最忙时,一天只能休息三个小时左右。因为工作繁忙,又担心回家会给父母带来不便,所以任啸住在了单位里,父母打电话询问他回家时间,他说,“回不去,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只能舍小家为大家了。”
当问到关于这份工作的感受时,任啸说到,“基层工作很繁杂,我们需要耐心地与居民进行交流,一点点地开展工作。疫情当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互理解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战胜疫情。”
6、志愿者杨帆:给家乡尽一份力
“我的城市生病了,我要留在家乡尽一份力。”今年25岁的杨帆,已经做公益五年多了,他是济南黎暮应急救援大队队长,他走过很多城市,参加过许多救援。最近,济南发生疫情,他想帮助自己的城市渡过难关。
最近,他和救援队其他队员连续在济南进行消杀,已有月余,一天下来,常常要工作近十个小时,再返回到长清的家中。杨帆经常感觉要腰腿酸痛,但第二天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一套消毒烟雾迷雾机,有五十斤重,他们把器材背在身上,走在小区之中。有一次,他乘着电梯坐到32层顶楼,再一层层步行下楼进行消毒,一天下来,他走了四个单元,疲惫不已。
除此以外,杨帆和队员筹集了防疫物资,给相关单元捐赠了两千余套防护服以及防护面罩消毒液等。本来,他也有属于自己的餐饮店,因为疫情,不得不暂时关闭,即便近日没有收入,他还是会把自己的积蓄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他说,他是一名济南人,更应该和济南一起渡过难关。
5月3日,对杨帆来说,看似是难得的休息时间,但其实他准备带着父亲住院,“他身体破不好,需要做手术,我得送他去医院。”
杨帆说,特殊时期,和他一样努力的人还有很多。
7、街道宣传办主任:在济安家也收获了成长
从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到担任街道宣传办主任一职,今年29岁的司利霄在济南已经生活了5年。
“从前距离城区较远的一个普通的农业乡镇,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这些年来,城市在发展,这位在济南安家的河北姑娘,也在这里收获了个人的成长。
2017年,大学毕业后,司利霄通过山东选调生考试,成为济南长清区孝里镇(今孝里街道)的一名办事员。同年,山东实施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其中,孝里街道的孝兴家园是省内规模最大的黄河滩区迁建安置项目。
当初,基层工作的忙碌还是超出了司利霄的想象。“白天跟活动,晚上写稿子,基本没有休过双休。”也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她“也有了较快地成长”。
2020年11月,27岁的司利霄成为了“街道最年轻的宣传办主任”。她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知道消息的那一刻心里只有紧张,觉得压力和责任更重了。”
多年来,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上班通勤距离一个来回100公里,司利霄自称早已习惯,“到点自然就醒了”。最近,因为疫情防控封闭在家的几天,“工作基本没落下”,公众号稿件、宣传报道等写作一切如常。
“我工作的孝里街道环境好了,人气旺了。通过自己的工作,把这一发展过程记录下来,感觉是很有意义的”,司利霄说。
8、“00后”语训老师:让特殊教育“不特殊”
22岁的张茹燕,是济南瑞峰听觉康复中心的一名语训老师。“小时候就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伟大。”她说,所以当一名老师,就成为了她从小到大的梦想。
4年前,怀揣着“教师梦”的张茹燕报考了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学习特殊教育专业。“说起来,我走上特殊教育之路最大的原因是我的弟弟。”张茹燕说,比她小五岁的弟弟,是位先天性听力障碍患者,“过去,我也想过去要做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但当接受过系统康复训练的弟弟,清晰地喊我‘姐姐’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被触动了。”
张茹燕的一天开启于清晨六点半。“我每天都六点半起,甚至不需要闹钟。”她说,一日里,至少六个孩子的单训课程,让她始终绷着一根弦。
“7点30分到8点30,第一堂单训课;9点到9点30分,第二堂单训课;9点40到10点10分,第三堂单训课……”一上午,张茹燕要给3个人工耳蜗开机后,需要接受康复训练的听障儿童进行“一对一”听觉、语言康复训练,“两个孩子交接的时间里,我还要填写教案,记录上一个孩子的训练效果,准备下一个孩子的训练课程。两个孩子的课间隔时间很短,我甚至都来不及上厕所。”下午的工作亦是如此,张茹燕说,每个来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情况,作为一名语训老师,她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为每个听障患儿提供更适合他们、更能起到效果的教学和训练,“被孩子们的进步感动到落泪,也是常有的。”
“菠萝,菠~,b~o~”一个看似简单的发音,在张茹燕和听障孩子们的教学里,可能要重复上百次。张茹燕告诉记者,每日要进行数十次、上百次的口型、发音尝试,让她时常口腔酸麻,嗓子干哑,“对于我们这些语训老师而言,不管多少遍、多少次大声地重复,只要能收获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就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00后”特殊教育从业者,张茹燕有着她的畅想。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们能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的康复训练治疗后,重回社会,与其他普通小孩一样,快乐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的特殊教育不再特殊化,让更多的人接纳、更多的人包容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我所想,所在做的,我还年轻,我可以为之奋斗很多年。”
9、黄河女巡堤员王学新:用知识守卫黄河安澜
28岁的王学新,是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内泺口管理段的巡查员。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从一名水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成为了黄河大坝的“守卫者”。
“我的运动步数几乎日日霸榜。遇上汛期,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几万步都是常态。”王学新说,作为一名基层河段巡查员,她每天的工作从巡坝查险开始。
王学新的负责段距离在五千米到一万米,“起初一趟下来,我都会力不从心。”她说,与过去沉迷于实验室、图书馆的学生生涯不一样的是,在基层巡堤的工作里,她收获了健康的体魄和一份踏实的归属感。
冬盯凌汛、夏防伏秋大汛,王学新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她们的工作有着与常规作息不一样的忙碌感,“别人的假期,可能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
与王学新有着相似经历的张丽慧,也是90后“巡堤员”之一。水文专业科班出身的她,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柔弱的象征,“但现在,我用实际行动说明了,我一样可以从事这项男性为主力的巡堤查险工作。”
在张丽慧的描述里,“探摸根石”是巡堤查险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探测杆检测险工险段河底的根石情况。“以前看前辈们探摸,觉得是件易事,但真正上手了,才知道水流的湍急、背后用安全绳拉住你的战友的重要。”她说,四年多来,基层河段巡查工作,让她找到了新的方向,“不管你在做什么,只要保持热爱,全身心地投入,你一样能发光发热。”
王学新说,作为一名青年人,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他们当中,“其实,平凡的工作,亦能熠熠生辉。就拿我来说,能参与到一线,守护黄河的岁岁安澜,我就觉得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