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不少人由于食材受限、居家办公时间紧张等原因,在做菜时选择了方便简单的预制菜。虽然做法方便(只要打开包装再次加热即可)、口味合格(味道比厨房小白自己下手强多了),但在上海恢复堂食之后,很多人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去饭店坐下来感受一下大厨们热炒出来的一份“锅气”,没想到却发现,不少餐厅也早已被预制菜占领了。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成先生在疫情期间,跟着小区团购买了许多物资,其中就有不少预制菜。看到团长的各种开团介绍后,他直呼: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位小区团长本就是餐厅经营者,她在群里向邻居们介绍:这次把供应商的菜品直接放到了小区团购里供居民购买,平时自己和合作伙伴餐厅里直接就是使用这些预制菜。成先生觉得,如果说冷菜、蒸菜类的预制菜还在心理预期中,那么餐厅里的炒菜都是预制菜“真是太过分了”。此外,根据团购介绍,甚至连米其林餐厅都在使用预制菜,让人震惊。
这些团购也让成先生最近去堂食时多了个心眼,他每到餐厅坐下时,都忍不住先要往后厨多看几眼:端上来的是厨师现炒现做的新鲜菜吗?还只是厨师帮忙加热的预制菜?
他还发现,现在不少餐厅在点餐后都会送上一只沙漏,保证XX分钟内菜品上齐。而往往是顾客前脚刚点完餐,服务员很快就唰唰唰端上了一桌菜,速度快得有悖常理。在与服务员的对话中,他发现,原来这些出餐速度感人的菜品都是预制菜!
点餐是否应提前告知是预制菜?
预制菜越来越火,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餐馆等商家仍旧占预制菜的消费大头。另一个广泛应用预制菜的场景就是外卖。也就是说,80%的预制菜最终还是要从堂食和外卖流入消费者口中。
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预制菜在商家端越来越吃香。有企业公开表示,菜品实现了95%的预制化,看起来很高档的黑松露河虾仁、松鼠鳜鱼这些菜品,并不是门店大厨精心烹饪的,而是只需要经过简单加热的预制菜。
有业内人士表示,平时我们去餐厅其实也很少能吃到现做的菜,大约60%都是急冻预制菜,尤其是在一些小有规模的连锁店和家常菜饭馆中。
对此,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感受:“预制菜彻底摧毁了我吃外卖的动力,也包括一些堂食。”“在极致追求降本增效的餐饮行业,标准带走野趣,只剩下统一的味蕾在哭泣了。”
而当预制菜占领外卖和堂食,大家更在意的是,去饭店吃饭,吃的就是厨师手艺,现在厨师手艺可能没有了,变成了预制菜。如果告诉你,装修漂亮的餐厅里端上来摆盘精致的菜品,其实是一个月之前做好的预制菜,你还愿意为它买单吗?
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既然吃不出来是不是新鲜热炒,既然已经享受了出餐速度,那也无需对餐厅使用预制菜过多抱怨。
不过,更多人对餐厅使用预制菜表示不满意。有人直言:“到了餐厅吃的是预制菜,就像在店里吃外卖,口味一定不会好。我是图你家热菜更快?还是图你赚我三倍差价?”
餐厅使用了预制菜应该提前告知消费者吗?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中新财经表示,鉴于预制菜可能存在更多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考虑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也应该把商品的真实情况和相关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地告知消费者。
陈音江认为,菜品是不是现场做、是否足够新鲜,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如果消费者本来不想吃预制菜,因为经营者没有告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实际上就违背了消费者真实的意愿,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随着预制菜大规模上市,未来需要进一步规范。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