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医院发热门诊预检台前,头戴话筒的护士在回答患者提问 新华社发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近三年来,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调整,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是具有标志性的“打开”。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并深切感受到,自由便捷的行动,是让这个社会持续葆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回首2022抗疫之路,总有一些故事,让人热泪盈眶;总有一些身影在不经意间温暖你我;总有一些瞬间,拨动我们的心弦。
与时间赛跑的120急救人员正运送急危重症病人 新华社发
一线故事,最为暖心
三年抗疫,离不开医护工作者的坚守。医护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化身“大白”,奔走在抗疫一线。他们直面病毒威胁,从不后退,一个个感人瞬间和故事,更是暖人心魄。
2022年12月26日,淄博市中心医院的儿科医生赵洁多日连轴转后晕倒在门诊,在晕倒前一秒打手势提醒“别排队了”。之后,暖心患者家属帮忙将医生送到抢救室。据了解,赵洁已经连续多日工作,嗓子已经说不出话了,自己打完吊瓶缓解症状后,继续参与抢救病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网友纷纷点赞。
还有医生“阳康”后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早上7点查房,对病人及时进行医嘱处理;去发热门诊了解每日情况;上午回门诊室,接诊新的病人;下午3点开展危重病人多学科会诊(MDT),一直忙到晚上7点回家……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感染科主任马雄“阳康”返岗后的一天。马雄记得,自己是在2022年12月12日密接了阳性感染者,随后确诊。15日出现多种症状,服药后有所缓解。16日至18日三天连续抗原或核酸检测阴性后,19日一早返岗。随着医院就诊量急速上升,不少医护人员陆续确诊阳性,很多医院各科室都出现人手紧张的情况。为保障各科室正常运转,一批“阳”过的医护人员已经在康复后第一时间返岗,投入到一线工作中。
有医护人员和大白的付出,也必然有群众的回应。2022年4月,山西大学的一栋宿舍楼,一名学生看到楼下的大白穿得很薄,便为他抛下一件厚棉衣,隔空喊话:“你就穿上吧,晚上降温,冷!”一个个感人瞬间,让疫情防控的日子里,人的心暖暖的。
各方力量,汇聚大爱
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也是令人感动的风景线,他们之中有教师、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也有快递小哥、安保人员、出租车司机等。他们化身为宣传员、引导员、摸排员,积极参与三码查验、场地消杀、核酸采样、物资分发等工作。
枣庄薛城区中医院一对90后新婚夫妻,主动放弃婚假,无条件自愿请战,丈夫李修水北上驰援滨州沾化,妻子周平在当地封控区执行任务,他们在不同城市、不同岗位,度过了一段特殊的蜜月。
淄博某小区实行封控后,当过两年义务兵的毕重洋,第一时间申请成为青年志愿者,每天从凌晨四点便开始了一天的场地消杀、核酸检测等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军人嘛,干就完了!”
潍坊小伙宫海涵先是帮邻居跑腿买药,后又自购泡面免费分发给邻居,被网友亲切地称之为“泡面侠”。
2022年3月,国内新一波疫情来势汹汹,一位外卖员的抗疫留言温暖无数网友,“我希望疫情快快结束,哪怕让我爬9楼我也毫无怨言,我希望亲手把美味交到顾客手里,说上一句祝您用餐愉快,我希望一切恢复正常。”这条新闻也让无数人破防,感动的同时,也充满了向前奔赴的力量。
每个人,积极前行
抗疫过程中,每个人,包括你我,都是一份力量,大家都在各自的位置上,贡献着自己的能量。
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以后,新冠病毒感染者也有了不小的增幅。不少患者开启居家治疗模式,怎么买药、买什么药,似乎成了每家每户的一道必考题。日前,就有十多位新冠病毒感染者接受媒体采访,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这些新冠病毒感染者,有中青年,也有老人和孩子。客观而言,尽管每位患者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用药上,也要根据药物储备情况对症下药,但“阳康”们现身说法,在目前的形势下仍然可以起到缓解公众焦虑的作用。
而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自己的“阳过”经历。网友们戏称,“阳”了之后的规定动作,都是先发朋友圈。而关于这波疫情,各种各样的段子层出不穷。这些段子,除了让看到的人们忍俊不禁外,更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中也可窥见,三年以来,人们对待新冠病毒态度的变化——与其惴惴不安,不如坦然面对。
2022年过去了,抗疫过程固然艰辛,但未来的曙光也近在眼前。每个平凡人心中保有的梦想,都充满了力量,在努力和坚守中奋力前行,才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