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戴上护具父亲和爱打人的儿子“开战” 角色互换式教育的AB面

2023-03-02 10:25:5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樊鹏莉

 

日前,四川遂宁的一位父亲为了改掉儿子爱打人的毛病,与孩子进行“身份互换”,这位父亲为儿子仔细戴好防护装备后,自己扮演“儿子”,而孩子则扮演“父亲”,孩子开始打人,结果被扮演儿子的爸爸“打倒”,哭着喊到“我不想当爸爸了”。为了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作为父母,你是否采取过“角色互换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科学又有创意的方式吗?

父子身份互换“开打”

有人赞赏也有人质疑

给孩子戴好装备,父亲扮演“儿子”,“儿子”充当父亲,四川遂宁的一位家长为了改变儿子爱打人的毛病,父子间进行了短时间的“身份互换”。一开始,孩子还饶有兴致地问“儿子你在干嘛呀?”这位父亲一边给孩子穿戴护具,一边耐心地说道:“我在给你戴头盔啊爸爸。”当孩子开始朝自己的爸爸挥动拳头,这位父亲也不甘示弱,把孩子打倒在了沙发上。正当网友以为这位父亲要开始安慰孩子时,这位父亲又补了几拳,还说道“来啊,爸爸别停啊,爸爸别哭。”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不想当爸爸了”。此视频一经发出,便引发了热议。

“走儿子的路,让儿子无路可走”“我还以为他要安慰孩子呢,没想到还补了几拳,太狠了哈哈哈哈”……孩子哭诉“不想当爸爸”的场景让不人忍俊不禁,也有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持支持态度的人认为“家长教育孩子,总好过别人来教育”“这样能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感受一下被打是种什么体验”……持有否定态度的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有点偏激”“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学校家长曲夏夏表示,“如果孩子有打人的习惯,我会首先排除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四川这位父亲的做法还是很‘聪明’的。”曲夏夏认为,这种做法能让孩子体会到被打是什么样的感觉,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有所收敛。

家长任权则认为,这样的做法“欠妥”,“用打人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打人,我担心会增加孩子对‘打人’这个行为的印象。”任权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小毛病”,自己通常会采取反复“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说一遍不行就多说几遍”,她认为,对于成年人而言,很多坏习惯都是难以改变的,更不要说是一个孩子了,“改掉坏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重复。”

家庭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事

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

“角色互换式”教育,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方式,如何看待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呢?对此,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联系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赵忠心认为,四川这位家长之所以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实际上是想通过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果及效率的目的,“通过身份互换,相互体验一下对方的角色,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即对于孩子的教育工作认真负责,不敷衍、不霸道。”赵忠心称,这一举动除了显示出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还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对待爱打人这个问题,家长没有采取霸道粗鲁的方式解决,这本身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教育,对孩子是有触动作用的,此外,这样的方式还有利于密切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密切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

家庭教育中,孩子不应该被动地接受说教,而应该是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即家长应该赋予孩子选择的能力和权利,赵忠心表示,“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是互相交流、互相感受、互相作用的,孩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是拥有主观能动性的,家长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行为使孩子从感情上乐于接受。”他还称,家长能够想到这个创意,是在探索教育方法如何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寻找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我的态度是赞成的。”

“角色互换”适用部分孩子

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有家长表示,如果“角色互换”式教育是科学可行的,那自己也将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采用这一方法,但赵忠心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一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这一方法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教育,家长教育子女,子女教育家长,不仅教育未成年的孩子,还要对孩子成年以后的教育例如夫妻关系等负责;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角色互换,我认为这是一种教育游戏的范畴,适合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有时候家长讲的道理孩子听不懂,搞不清自己的做法会对别人造成怎样的危害,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角色互换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接受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提出不同的看法,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反馈,替孩子想一想,改正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除了注意年龄特征外,采用“角色互换”式的教育方式还要秉持“真诚”的态度,“受教育者要真心实意的,当孩子学着家长的样子来教育甚至训斥自己时,要真诚接纳,不能当场反悔甚至发火,要真诚体验受教育者的感受。”赵忠心表示,进行完“角色互换”,双方还要坐下来,进行良好的交流、各自反省,“家长要反省自己的教养态度、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容,孩子也要反省如何对待家长的教育,当不同意家长的教育内容或教育方法时,要用家长容易接受的方式正面提出,而不是粗暴的顶撞。”

纠正孩子的“小毛病”

找到原因就成功了一大半

“爱打人”“爱抢别人的玩具”……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些小毛病一直令不少家长头疼。

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孔屏认为,“以‘爱打人’为例,家庭暴力是孩子爱打人的重要原因,孩子在学校会通过打人来释放自己的愤怒,但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家庭中虽然不存在暴力行为,但有时候夫妻俩经常冷战、家庭关系尤其夫妻关系不和谐,孩子也会非常压抑,容易出现打人的情况。”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爱打人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要解除家庭暴力,让家庭关系更和谐。此外,当孩子出现欺负行为时,家长一定要适度惩戒孩子,可以剥夺孩子的一些权利,例如看电视的时间缩短、周末去公园玩的计划取消等。孔屏还提到,家长要教会孩子人际交往的方法,“爱打人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交往策略,这时候家长就需要给予正确引导,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例如示好、合作、助人等。”

赵忠心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方式适用于所有家庭,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坏习惯,家长首先应该分析原因,找到原因也就有了解决思路,就成功了一大半,以孩子爱打人为例,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孩子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会交流;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度宠溺孩子,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孩子在家庭中挨打较多,因而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沟通……”赵忠心表示,家庭教育中,家长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家长反思孩子的小毛病时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行为,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受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有效保障。”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