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东宁
毕业季临近,身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100万人的历史渡口,任何有关大学的字眼都可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梳理发现,今年至今,全国范围内已有多所高校上调了学费,最高涨幅甚至超过50%。如此现象不禁引发追问——学历更加贬值,大学为何还在纷纷涨价?
多地高校明确学费上涨
日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机电学院在内的上海多所高校均已发布通知表示调整基准学费收费标准。文科类基准学费标准6500元/生·学年,理工体类基准学费标准7000元/生·学年,艺术类基准学费标准13000元/生·学年。中外合作专业随基准学费调整。
华东理工大学将部分理科、工程和体育专业新生的学费每年提高54%至每学年7700元,将文科专业的学费提高30%至每学年6500元。
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类学费上涨40%至每学年7000元,而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专业的学费比去年同期上涨30%至每学年6500元。
此前,上海发布《关于优化本市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形成机制的通知》表示,将普通高校学科门类归并为“文科类、理工体类、医学类、艺术类”等四大类,进行分类收费。文科类基准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6500元/生·学年,理工体类基准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7000元/生·学年,医学类基准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7400元/生·学年,艺术类基准学费标准最高不超过13000元/生·学年。
今年4月,上海市发改委召开了听证会,参加人对方案总体表示支持,认为现行学费标准已实施20多年,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办学成本、社会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对现行收费政策进行优化,有利于推动本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外,四川、吉林也要涨学费。1月18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召开四川省调整公办高校学费标准听证会的公告(第2次)》称,拟从2023年秋季起,将文科类和理工类学费同步上调1100元,分别达到4800元/年和5200元/年;医学类则上调至5800元/年。从具体院校来看,部分专业涨幅高达41%。
3月17日,吉林省发改委发布通知,从今年秋季入学起,对该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实施结构性调整。人文科学上调至4600元/年,社科上调至4800元/年,理科、农学、体育上调至5000元/年,工科上调至5400元/年。
吉林省还提到,要明确提出支持和对接双一流建设,在基础学费的基础上,部属高校学费上浮不超过15%,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的学费可上浮不超过10%。简而言之,一些重点学校、重点专业被允许有更高的上涨幅度。
财政投入减少系主因
大学学费上调,在我国并不多见。从1996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收费政策,并建立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其中,要求教育收费标准保持多年稳定。
由于担心高校学费攀升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在2007年,教育部曾要求高校学费五年内不得上涨。然而“限涨令”到期后,各地高校学费又出现“报复性上涨”。
2012年后,部分省份随之启动了学校收费标准调整,学费涨幅多在20%-35%之间。各相关省份大多是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学费标准,不同专业涨幅不同。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大学学费占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2015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实施的《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各省(市、区)要对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全面监审,高校学费标准应严格按照不高于生均培养成本25%核定。显然,国家规定“25%”就是一条政策带电的“高压线”,任何高校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可逾越。
而关于此次上涨原因,目前业内存在各种说法。但总体而言,高校的学费调整宗旨,还是围绕高校办学成本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协调做文章。
财政部、教育部2022年6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提到,我国的高校收入按顺序优先级罗列,分为:(1)财政补助收入,包括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科研拨款、财政其他收入;(2)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学费、考试费等)、科研事业收入;(3)上级补助收入;(4)附属单位上缴收入;(5)经营收入,即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等;(6)其他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非本级财政补助收入等。
根据教育部公开资料,2023年该部财政拨款为1354.7亿元,比2022年减少24.7亿元,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与改革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减少。高等教育支出类预算数为1025.6亿元,比2022年财政拨款执行数减少39.6亿元。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减少所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同时注意到,为了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负担,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综合考虑上年政策实施效果等因素,国务院决定,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
大学涨价还需慎重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随着物价上涨、教师工资支出增加、校园公共设施的改善以及科研设备的购置等,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必然有所增长,对学费适当调高,应当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高校学费涨价,缺乏统一的学费核定管理办法,人均成本到底是多少,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核定标准;再有,大学支出不公开,不透明,在这种情形下,公众对高校涨学费难免产生质疑,甚至部分学生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发达国家确定公立大学学费标准有两个“25%”,即受教育者承担的生均成本比例为25%,如生均培养成本为3万元,学费标准为不超过7500元;另一个是大学学费支出不得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超过这一比例会挤占国民的其他消费支出。计算两个25%,取其最小值作为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
熊丙奇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以此测算,7700元学费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21%,但却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5%。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也同样表示,对于学费的上调,各地应特别慎重。“总体费用在增加,老百姓分担的部分也要增加,这也是一个合理的理由”,程方平说,但地方政府在出台相关文件之前一定要严格征求相关方的意见,对绝大多数老百姓上大学的承受力有判断,“中产以下的人的承受力应该重点考虑”。
程方平认为,砸钱就能砸出一个世界名校吗。“现在看来,我们很多大学的建设是超标建设,几栋豪华教学楼,国家补助用到哪,如果基建都吃没了,那学费肯定要涨”。
“有句老话叫‘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程方平说,“一些地方不要过于关注高端,现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把基础弄好,不是拿钱堆出来的,也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大学生就能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