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避开这些“求职坑”

2023-08-18 10:14:3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正值求职季,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在此时将“黑手”伸向了学生们,在合同中玩“文字游戏”、虚假承诺“画大饼”,甚至还有将学生简历高价卖给培训机构的。种种套路之下,求职的毕业大学生需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招聘诈骗套路多

当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不过招聘市场“鱼龙混杂”,诈骗者会用各种手段引诱求职者“上钩”。由于不法分子的骗术也在不断“迭代”,加上大学毕业生往往涉世未深,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之中。

在众多骗术中,虚假承诺“画大饼”较为常见。不法分子以低门槛和高薪为诱饵,等求职者上门后再许以各种虚假承诺,将求职者一步步引入圈套中。“我们是正规公司,工作时间自由,赚钱由你安排。”“您可以完成超级任务单,奖励很高。”“赚了钱都是您的,输了钱由公司赔付给您。”……四川省公安厅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运营的“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公布一起案件,四川雅安市的王女士春节后找工作时被骗子抛出的各种赚钱“美好前景”套牢,在对方步步诱导下,被骗走21万元。

还有的玩“文字游戏”,设苛刻条件。招聘公司虽然许下种种承诺,但在合同中设置苛刻条件,致使求职者在后期发现公司未兑现承诺时,也难以从合同中找到维权依据。

此外,培训贷也是招聘骗局中的惯用手段。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周平(化名)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一条短视频运营工作的招聘信息,对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无要求,工资保底4000元。小周应聘被告知,工作前需要进行三个月的培训,费用为19800元。公司称,培训结束后负责安排工作,培训费可办分期贷款,届时用部分工资还贷。试听两天课程后,小周签下了贷款合同。但培训课程结束后,公司工作人员只是在班级群里发送招聘信息,具体岗位仍需自己去应聘。最终,小周不仅工作没着落,而且还欠了债。

从近期的数据来看,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与“招聘”相关的投诉结果近1.5万条,其中不少涉及招聘公司虚假宣传、就业培训机构坑害求职者。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33.6%的受访者称亲身经历过招聘诈骗,29.7%的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遭遇过招聘诈骗。

面对种种招聘诈骗套路,受骗者往往维权难。有专业人士分析称,有的受害人发现被骗,但无法知悉诈骗方的具体身份信息,没办法通过诉讼在法院立案,常常陷入维权无路、求助无门的局面。

简历也成了生意

除了面对招聘诈骗,大学毕业生如今又对“简历安全”产生了焦虑。近日某平台被曝倒卖毕业生简历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媒体报道,某招聘平台收集毕业生简历并高价卖给培训机构,后者以此联系毕业生群体卖课转化客源,平台再从中收取返佣。在平台出售的大学毕业生简历中,单份简历报价在30元-2000元不等,其中博士生简历价格高达1500元/份。

该平台近日回应称,高度重视并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调查小组,针对媒体监督情况进行彻查,对此类情况绝不容忍。

要知道,毕业求职,投递简历是第一步。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毕业生当然会尽可能详细展现自己的相关情况,求职简历中往往包含姓名、性别、照片、住址、手机、邮箱、实习经历等多种信息。有分析称,这些零散又敏感的个人信息,汇集到一份简历上,就构成了某个求职者的完整“画像”。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轻则给求职者带来骚扰,重则将其卷入诈骗、带来财产损失。

招聘平台泄露简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两年前,央视3·15晚会曝光有招聘网站应聘者简历被恶意出售,一度引发舆论热议。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形式以正规企业身份入驻网络求职平台获得求职者简历,不良商家则出售获取简历的软件与账号到简历本身,一应俱全。

有分析指出,互联网时代,扮演中介角色的招聘网站,本是为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搭建一个平台。出现管理漏洞当然难辞其咎,如果“监守自盗”就更是罪不容恕。然而现实中,售卖求职者简历已经成为某些平台的重要生意。无论是从流程设计,还是从其与“上下游”的连接看,均呈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产业化特征。

有分析认为,专项调查小组在对事件进行彻查的过程中,也有必要认真审视企业内部,细细检索,采取措施迅速弥补,防止毕业生简历信息继续流传,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识别骗局应是“必修课”

针对招聘诈骗频发,相关部门也已重拳出击,不断加大打击力度。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三部门发布求职招聘十个典型陷阱防范提示,帮助求职者有效识别骗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活动,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审查制度。各平台要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认证和信息发布人员的实名认证,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招聘企业红黑榜制度,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行政许可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之间的沟通衔接,健全相关部门信息交换机制,指导和督促网络招聘平台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形成监管合力。

针对应聘简历贩卖,有分析指出,该行为涉嫌违法犯罪。《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嫌《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积极介入。对于那些在公民信息安全防护中不尽责、不作为,甚至趁机牟利的平台和个人,必须运用法治的重锤严肃打击,有效震慑那些唯利是图者,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总之,招聘市场需要一片晴朗天空。在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招聘平台严格自查自纠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求职者的求职培训及反诈宣传。高校要普及求职、贷款、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反诈骗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