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遗项目锦歌正在传授和学习(资料图)
老猫花灯传承人李梅教授孩子技艺(资料图)
非遗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年来,我国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理念和方式,实现诸多创举。特别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为多地非遗工作提供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方式,也为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探求了新路径。在此前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硕士生导师文忠祥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带来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与乡村振兴的思考。
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准设立。随后,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继设立,各省(区、市)也设立了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今,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实践已走到第15年,取得显著成就,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数达到16个。
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便是指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便让与非遗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开展以来,保护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改被动传承为主动传承;文化作为发展资源的观念同样深入人心,利用传统文化打造产品等情况频现;传承主体的文化自信程度、自豪感极大提升;各地各级职能部门十分重视管辖区域内的文化保护工作。与此同时,具体到保护实践时,关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保护措施等仍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文忠祥表示。
促进文化生态保护
以非遗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能够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也不断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文忠祥认为,乡村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各种殊相,但也表现出一个共性,即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在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迫使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形态从内容到形式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异。在保护过程中,尽力保护文化土壤或者减缓其变异速度,是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将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系统,放置回其固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文化和环境便共同构成了一个密切关联的统一整体。“这种保护方式特别注意维护文化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能为乡村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反之,乡村现代化则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与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机融合的机遇,从而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奠定基础,注入活力。”文忠祥表示。
非遗传承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传承人的力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不可能仅依靠单方面发力。整体保护与局部保护、理论要求与实践特色、传统保护与现代转换、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实用要求与艺术审美等方面均实现统一,才能促进其更好发展。
文忠祥以河湟文化为例,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的时代价值。河湟文化以河湟特定的自然地域作为载体和依托,历经长久的文化适应、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和文化融合而形成。“河湟地区多种文化共生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展现着多民族文化典型的‘和而不同’,由此也形成了河湟地区多元和美的文化格局。”文忠祥表示。
在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素正被作为文化资源,多层面地融入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在文化价值建构与精神引领方面有所建树,弘扬文化传统、引领文化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发挥文化动力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要目标是对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质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保护。“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传承功能,激活、弘扬传统文化,并使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现代生活独具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个性,便能走出文化的传统身姿,散发文化的传统韵味,让视之者被其‘姿色’所迷,让闻之者被其‘韵味’所牵,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强大作用。”文忠祥表示。
于此同时,文忠祥也对文化的传导和反哺进行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让一些文化形态从乡村走向城市,也走向全国、全世界。“这种文化传导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获得了新生的营养和动力。但是,在‘走出来’的同时,也应该学会‘走回去’,在生养自我的传统文化地带再获新生,反哺故土,带动故土新生,维护传统文化本源。”文忠祥这样认为。
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方面,文忠祥认为坚持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是根基和基础;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优化“活态文化空间”建设的支持体系;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打造文化品牌;提高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赋能的精准性,充分调动民众生活的能动性,激发空间生产的内生动力;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展望未来,应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非遗项目的保护进行区隔,并使生态区保护的整体性从非遗内容上升到区域文化独特性的保护,真正成为滋养一方传统文化的‘一方水土’,那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的文化动力。”文忠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