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

2023-11-08 10:03:1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胡倩倩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非遗系统性保护模式。在黄河流域内,许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遗为核心,对区域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在此前举办的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论坛上,山西大学文学院、非遗研究院教授卫才华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分享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建设经验。

将管理理念融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在非遗保护领域,我国积极对工作模式、保护方式展开探索,其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的独特创新和尝试。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

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凸显了我国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独特理念。其肩负着保护三大对象的重任,一是保护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及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是保护与非遗密切相关的文化场所与物质载体,三是保护与非遗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卫才华发现,在许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中,管理理念落实存在一定问题,“出现了诸如只关注非遗自身而忽略了非遗所需生态环境,只关注静态展示而忽略活态传承,只保护‘核心技术’而忽略整体性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他认为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中,需精准把握与高质量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从非遗管理理念、社会管理理念、生态管理理念角度入手去实现能力提升。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这与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中心”的核心不谋而合。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能够增强人们对区域内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加强文化保护意识,更主动地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科学内涵,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对特定区域的整体性保护方式,内含了文化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场所及载体等内容。突出以人为中心的非遗管理理念、以区域为中心的社会管理理念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管理理念,深化对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认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卫才华表示。

非遗管理者需身份多样、身兼数职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对特定区域的整体性保护方式,内含文化生态环境、非遗本身、非遗传承的文化场所及载体等内容。卫才华认为,文化保护区出现的问题需要非遗管理者积极配合。

非遗管理者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舞台上身兼数职。他们是协调者、引导者、调解者、阐释者、推动者,创新者。这些角色对应在其工作中,便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内容,比如,协调不同人群处理不同问题;引导和设计遗产项目和运作过程;调解非遗保护与现代化之间的利益冲突;阐释非遗信息,为非遗编撰并讲述故事;推介非遗产品,在旅游景区开展非遗类目的演出;面对数字化的挑战和机遇,制定创新、合作的理念和战略来应对变化。

非遗管理者工作内容复杂多样,但都在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核心来开展。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非遗保护模式不断创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实现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传承等工作对非遗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卫才华看来,非遗管理者并不是某一角色,政府、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与研究机构、地方文化人士、传承人与区域民众都应包括在其中,人人都是非遗的主人。同时,他也强调:“围绕非遗传承和传递的群体与个体、社区与民众,需要探索能够保障管理者积极并广泛参与的、有持续力的非遗传承与传承机制,明确政府、行业组织、传承团体和个人的角色关系,尊重、鼓励和动员民众参与,从而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最终使非遗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管理实践的成功典范

山西非遗项目数量繁多、特色鲜明,存续状态良好。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代表性传承人149人,位列全国第三。卫才华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分享非遗系统性保护中的宝贵经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6月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晋中全境和太原、吕梁两市的8个县(区市),共19个县级行政区域。2023年1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入选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当前,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建设采取各市主导、密切协同、联动实施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成立了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组、非遗保护工作专家组,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单项法规开始施行,同时非遗保护工作管理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逐步完善,共同推动实现非遗项目存续的自然、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文化生态链的整体保护,全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卫才华介绍保护区内情况。

卫才华从遗产丰厚、氛围浓厚、特色鲜明和民众受益四个方面介绍了保护区管理取得的显著成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遗产保护和民众受益,加大力度保护非遗项目和特色民间艺术,建设非遗博物馆、展示馆、传承所。同时,将非遗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相结合,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农村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聚焦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两大主题,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民众通过保护区建设实现增收致富。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构建非遗保护工作的大格局,形成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合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非遗保护事业,才能让非遗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卫才华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