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拿什么拯救你被@的工作群?

2023-12-15 09:33:1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近日,四川南充的唐女士发布视频称,自己离职后一口气退了600多个工作群。该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离职后退600多个微信工作群的经历,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工作方式的契机。它提醒人们在享受现代通讯工具便利性的同时,也要对其保持足够警惕。

让人窒息的“群”

“这哪里是离职,分明是‘赎身’”。看到唐女士的遭遇,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惊叹于“我的好友都没有那么多”,还有些人戏称,“生产队的驴都干不了那么多活。”不过,更多人还是感叹于“看着都好窒息”。

据唐女士介绍,她从事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店铺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因为“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所以“神经一直紧绷着”。

这虽然只是极端个案,但却激起无数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太多终日奔波的打工人,都有不少退不掉、避不开的工作群。

比如,公司新上一个项目,要先建一个群;新推一项业务,也要拉个群;执行一次任务,还要再拉个小群。而且,工作群近年来却日益呈现出缩小化、细分化的趋势。单位有大群,部门有小群,项目有临时群,客户有对接群……让人感觉深陷其中、无力自拔。很多非必要的工作群,就此蔓延开来,而对打工人来说,则是一肚子苦水,多数人都烦不胜烦。再加上家长群、社区群、物业群,发起通知来,与工作群也没有两样。

平白增加信息负担,这只是其一。实际上,工作群之所以引起“群情激愤”,更在于其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借助移动通信技术,用人单位以更加隐蔽的手段侵占劳动者的业余时间与个人生活。许多任务下达看上去简单,只消打个电话、联系个人,或者发个文件,正是这些随手可做的事,把工作变成了24小时“时刻在线”。带来的“副作用”也愈加明显。

亟需整顿的“群”

科技在飞速发展,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劳动权益都不能受到践踏和伤害。对于劳动监察部门来说,如何避免“隐形加班”触碰法律红线、伤害劳动者权益,需要深入研究。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护法治底线、承担社会责任是基本要求。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近年来,多地都针对超时加班加大了整治力度,理直气壮的“显形加班”虽然少了,但遮遮掩掩的“隐形加班”却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工作群,无疑是“隐形加班”的重灾区。

今年6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以案例判决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隐形加班”: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工作,属于“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整治过多过滥的工作群,对劳动保障部门来说,要不断延伸监管触角,与时俱进地完善制度设置,更好地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各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要尊重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起必要的法律信仰;另一方面也要自觉提高工作效率,不能把建工作群当成推进工作的唯一渠道,而应视情况而定,多想些科学的办法;对劳动者个人来说,则应积极建言献策,要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方法,努力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