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压岁钱的话题都会被提起,今年也不例外。诸如“压岁钱发不起了”“年终奖不够发压岁钱”等话题热度极高,压岁钱确实给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巨大压力。
发压岁钱让人痛苦,那么,收压岁钱的人感觉如何呢?笔者有话说。
今年带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回老家过年,不夸张地说,几乎每次聚会,都会收一沓红包。而有的亲戚起初不知道笔者带孩子来,到了一看发现有孩子,赶忙焦急地找红包,有的悄悄问服务员要,有的去隔壁ATM机上临时取现金。笔者每每都拉住说“不用”,但都没什么效果。
就在前两天,笔者参加了一个聚会,席上并没有收到压岁钱,当时真是觉得轻松。结果晚饭一结束,一位在场的亲戚加了笔者微信,二话不说直接转账。说实话,笔者并不喜欢这样。老家这里的压岁钱并不少,一般都五百起步。亲友们赚钱并不容易,笔者真的不想给亲友添负担。但孩子太小,又没法不带着一起。于是每次饭局都很“头大”,推搡着不收压岁钱、推搡不过又收下,都让人感到有些沉重。
而且,压岁钱终究是要还的,未来笔者一定要找各种时机将这笔钱还回去。想到这儿也很头疼,作为一年回不了几次老家的人,还要一直惦记这些,真是一种精神负担。
如今,压岁钱已经形成非常强韧的“潜规则”,没有人敢轻易打破。其实早有媒体报道,广东的压岁钱红包很“亲民”,就是一点象征性的金额。(此前报道→全国压岁钱地图出炉!)
相信全国很多人都听说过广东发压岁钱红包的习俗,但敢原样复制的没有多少。人们没有信心,对方能和自己一样有“移风易俗”的默契——“自己真给了五块、十块,对方会怎么看?”可见,人们很难破除一种对不给压岁钱、少给压岁钱的“耻感”。
而且收压岁钱的另一个压力,就是这个钱如何分配。这两天就有新闻报道说,不满压岁钱被“保管”,山东青岛12岁男孩离家出走。父母想征收压岁钱是自然的,这本就是他们要还出去的“人情”。但孩子大了,对于金钱乃至法律里的“赠予”也都有了概念,父母想简单地“帮你保管”,很容易遇到孩子的挑战,造成家庭冲突。(此前报道→压岁钱给不给?给多少?啥时给?归谁管?都有学问啊!)
而选择把这笔钱交给孩子,其实也有问题。无论如何,对于孩子来说压岁钱都无法改变一种“不劳而获”的底色,数额过大的压岁钱直接让孩子花,对孩子的金钱观塑造未必有利。如今孩子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那么多,让孩子学会理性认知并妥善处理一笔“飞来横财”,其实难度很大。而且可以想见的是,这会造成一种矛盾:人们希望压岁钱的负担能够减轻一些、少给一些;但如果压岁钱给了孩子,孩子对压岁钱的期待自然是多多益善。
那些数额很大的压岁钱,不仅对给压岁钱的人来说是负担,对收压岁钱的一方来说也未见得是开心的事。
压岁钱回归平易、彩头、自然的样貌,其实能省掉很多麻烦。发红包只是一个表达心意的方式,大人们轻松一些,孩子们也不用早早地去面对与认知不匹配的大额金钱,家庭中也不至于围绕金钱产生一连串教育上的困境,人们只需专注地享受过年氛围,这就很好。这当然也很难,但人们应当知道努力的方向何在。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