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住鲁人大代表建言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4-03-09 09:39:0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王颂博 刘东宁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养老自然就成了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次全国两会期间,即有部分住鲁人大代表将建言献策的方向聚焦于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从各自角度就“老有所养”给出了更多的实现可能。

关注“失智症”老年群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主的老年痴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65岁以上为5%-6%,70岁以上达到10%,90岁以上可达到48%。如此现象,引发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卢林的关注。

卢林表示,根据现有的最新数据,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老年痴呆症的知晓率虽然相对提高,但患者的就诊愿望仍然不高。“我在调研中发现,‘痴呆’一词让部分患者和家属感到自卑和反感,甚至让一些患者因害怕受歧视而延误治疗,这就延误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时机,使得病情更加恶化。”

对此,卢林建议为“痴呆”正名,使用“失忆症”“认知症”“认知障碍症”“失智症”“脑退化症”中的一个或者其他更贴切的名称来代替“痴呆”。“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痴呆’使用了新的病名,其中我认为使用‘失智症’最为贴切。当前,预防老年痴呆症的第一步就是让大众更加正确地认知疾病、及时确诊、正确治疗。”

卢林表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它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和死亡情况的特点是: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程度深、高龄占比高,患病率逐年提高,缺乏相应的监测体系,许多数据不完整,不利于对疾病的防控。

“建议推行国家失智症战略行动计划,从法律角度保障患者及护理者权利。”卢林表示,失智症战略行动计划应采取5至10年中长期标准化规定,以提高战略效果并确保附加效应。支持保障方面,政府应从社会政策、养老制度和卫生法规等领域聚拢人员力量,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持,积极贯彻落实并加强监督。

此外,卢林还建议开展基于社区的老年痴呆症预防和管理,进一步注重独居老人的脑健康。

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失能人员超过4000万,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老龄少子化背景下,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照护越来越难以为继,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张秀丽认为,在此背景之下,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护提供资金和服务,对于化解失能人员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立法形式来规范和管理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十分必要。

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15个地市试点护理保险制度,并确定吉林、山东为重点联系省份,后期进一步确定北京市石景山区、天津市、昆明市等14个试点城市。

张秀丽表示,长护险试点至今,保障范围和覆盖对象从城镇职工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筹资机制方面,逐步建立起单位、个人、财政、社会等多渠道筹资机制;经办管理方面,建立起市场化第三方委托经办体系,形成了多元治理、专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

“不过,由于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制度,没有法律法规规范,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突出地存在因陋就简、缺少长期规划,定位不清晰、性质不明确,试点地区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协调等问题。”张秀丽告诉记者。

对此,她建议建立长护险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形式来规范和管理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辅之以完备的配套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对长护险的险种、参保对象、筹资渠道、筹资形式、筹资标准、待遇给付等方面优化设计。

“当前需要建立多渠道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从宏观层面对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强制法定参保人及其单位缴纳长期保险费。”张秀丽表示,建议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对投保商业护理保险给予税收优惠,并通过配套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筹集资金,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费用支出。

“还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张秀丽的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民营机构、非营利性机构、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从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发展。

发挥家政力量,助力居家养老

当前,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形式中,老人需求的比例分别是90%、7%、3%,居家养老需求占了90%以上,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

为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人才,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近期,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而这一政策的出台也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卓长立进一步看到了家政服务行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大有可为”。

卓长立表示,当前国家用于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投入远远高于居家养老。而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则是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路径、有效方式。在承接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家政企业更有优势,应该充分调动家政机构的积极性。对此,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带来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家政服务在居家养老方面作用的建议》。

卓长立建议,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视和投入。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持续政策扶持,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与机制,加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并支持家政企业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对主动承担、诚信经营的家政服务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目前来看,加快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变得尤为重要。高质量养老服务需要以标准化为支撑,不断细化服务和管理过程,加大监管力度,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品质。”卓长立告诉记者。

此外,卓长立还就加快居家养老服务数字化建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支持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快速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效能,推动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鼓励公立医院建设养老院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表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是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健康和养老的双重需求。“结合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医院建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设立医院、养老机构与医院联办。”

“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核心是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公立医院建立养老机构成为最优选。”杨其峰建议,政策引导公立医院深化社会服务,加入公立医院考核。鼓励公立医院深化医养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提升医养服务的医疗技术水平、医护人员素质;并加强医养协同,通过信息共享、疾病转诊、康复护理等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紧密协作。

“还应鼓励公立医院在提供传统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等,以满足他们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需求。”杨其峰告诉记者。

针对当前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分散、不衔接的问题,杨其峰则建议由政府主导、鼓励并扶持公立医院建设养老机构,打造医疗养老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激发公立医院的积极性,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政策措施的保障。将公立医院举办的养老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实行协议管理。”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