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年假用完,多次请事假,请假的次数多了,不仅扣钱,还容易招人烦,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挺忙的。”回想起去年母亲突发脑梗住院的那段日子,在北京一家食品加工厂工作的王丽至今难忘。平时看新闻时,王丽注意到一些地方推行父母护理假,即子女因父母患病需要照顾时享有的带薪假期。王丽对此很是期盼,希望能尽快推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职工和王丽有着相似的愿望。然而,父母护理假往往不具有强制性,只是鼓励用人单位放假。不少用人单位并不会主动去为劳动者放假,“看上去很美”的父母护理假,很可能会变成“纸面福利”。
多地升级父母护理假
今年初,庆祥的父亲因胃穿孔住院。在临沂一家教培机构工作的他经人提醒,向公司提交了父亲的住院证明等材料,成功申请到5天父母护理假。
“身为儿女,这是一个‘宁愿不用休但又不得不去休’的假。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去医院的频率也会增加,这个假很值得提倡。”庆祥说。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响应号召,探索推出父母护理假。“推行父母护理假制度是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的有力保障。”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分析师刘鹏飞认为,进一步发挥家庭代际支持的作用,是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保证,父母护理假的探索为更多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了新的选择。
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立红提出,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在可以看到的未来,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群体将面临如何照护父母的问题,而仅依靠独生子女的力量显然无法解决,通过立法等方式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其中成为必然,父母护理假就是其中一个具体体现。
据了解,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最早由河南设立。2016年5月,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后,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护理假,护理假期间视为出勤。
此后,福建、海南、广西、湖北等地相继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中明确独生子女护理假。近几年,不少地区还将适用对象由独生子女扩展到非独生子女。例如我省规定,非独生子女每年可获得最多7天护理假,天津、湖北等地达到10天,天数大多是独生子女可享受假期的一半。
假期不足问题待破解
“我们请假要扣绩效工资,还不如请护工”“国有国法,厂有厂规,老板不同意,只能请事假”“连探亲假、年休假都没有很好落实,这个假更别提了”……在网上,围绕“父母护理假”这个话题一些人这样吐槽。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越来越多的省市探索父母护理假,并将适用范围扩充到非独生子女,然而,不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并不了解这一制度,不知如何批假,一些单位以事假等形式批假,还有不少人甚至“没有听说过”。
“父母护理假属于新制度安排,必然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刘鹏飞建议,将父母护理假嵌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入职培训体系。同时,将父母护理假执行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形成联动,全面增强父母护理假的社会认知。
此外,记者发现一些用人单位认为父母护理假并不是劳动法的内容,只是各地依据人口与计生条例、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等制度作出的安排,不具有强制性,且现行政策多采用“鼓励”“支持”等倡导性表述,因此存在“企业不愿放、职工不敢休”等情况。
如何破解父母护理假刚性不足等问题?对此,李立红认为,可以结合各地的实施情况,出台全国性的职工父母护理假条例或实施办法,将父母护理假上升为劳动者的法定假期,从而为劳动者请假提供法律依据,并在立法层面对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予以明确规定,推动父母护理假的落实。
李立红同时建议,制定父母护理假实施细则,明确职工请假时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以及该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采取的救济途径。“政府部门作为父母护理假制度的‘监督员’,应积极督导用人单位落实该政策。”
要让“放假”的企业不吃亏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家都有父母,对于老人疾病的治疗而言,医生的治疗只是一个方面,而心灵的慰藉也是十分重要的,儿女守在病床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老龄化时代推出的父母护理假不仅是“有必要”,而且是“很必须”。
既然这个假如此之好,何以难以落实?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企业不愿放、职工不敢休”,这其中的“职工不敢休”并不是“职工不想休”,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愿放”。“企业不愿放”也是有苦衷的,毕竟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人力配置本就十分紧凑。放父母护理假的压力如果都压在企业的肩头,这个重量或许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我们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要执行父母护理假,那么管理和运营成本都会增加,人力资源等部门难不成天天忙于调班等事务?”提起父母护理假,有连锁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固然,有的企业“有情怀”,他们愿意承担父母护理假的负担。可是,让父母护理假“落地生根”却不能完全依靠“企业有情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考虑成本等因素,如果落实父母护理假会给企业带来较大负担,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必然不高。
“可以发挥财政和财税调整作用,将用人单位落实父母护理假的情况与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挂钩。”刘鹏飞举例道,可以根据企业职工享受护理假的实际天数或人数,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费;对积极落实护理假制度的企业,在政府项目招投标、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还可授予相关荣誉称号,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对企业而言,落实父母护理假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刘鹏飞看来,父母护理假强调的是发挥家庭代际护理功能,而养老问题不仅只有家庭维度,全社会的支持也很重要。(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