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吃食与文学”汪曾祺笔下的“人间五味”

2024-03-16 10:43:2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实习生 孙骐越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3月5日惊蛰当天,恰逢著名作家汪曾祺104周年诞辰纪念日。汪曾祺长子汪朗及一众作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举办“吃食与文学”——汪曾祺笔下的“人间五味”暨汪曾祺104周年诞辰纪念活动。从咸鸭蛋、蒲包肉、十香菜,再到干贝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干炸鳜鱼、汽锅高邮麻鸭,以汪曾祺笔下的众多美食入手,到场嘉宾畅谈与汪曾祺作品的缘分、《汪曾祺全集》背后的故事以及汪曾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人间烟火”引燃“汪曾祺热”

无论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汪曾祺的作品无不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其中的“人间五味”,更是将吃食与文学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在他笔下,吃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简单行为,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用自己的笔触,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文学艺术的魅力完美融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出版者,我们对汪曾祺先生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怀。”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表示,汪曾祺的作品融通古今中外,雅俗共赏,承续五四以来的现代文明之光,包含人道主义情怀,可谓“人间送小温,最抚凡人心。”

不仅注目于平常事物,钟情于家常酒菜,还要行遍大江南北,看遍风土人情,汪曾祺的文字中,每每在不经意间写出现代人最为钟情与歆羡的“诗与远方”。“他眷恋自己的故乡高邮,这里有扬州独有的扬花萝卜,有散发着植物清香的蒲包肉”“他也回顾西南联大的岁月,对滇菜念念不忘”李红强说,由此,对五味的描绘中,同样包含着不着痕迹的记景怀人,于是盘中五味已是人生的百般滋味。

无论饮食百味还是风土人情,这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人间烟火虽浅淡却隽永,又在时光淘洗下,持续挥发着别样滋味。近年来,汪曾祺的作品越发受到广大读者喜爱。2019年以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精心编辑而成的《汪曾祺全集》在广大读者、“汪迷”与专家学者中的话题性同样直线攀升,前后共计加印9次、累计近3万套。除了这套堪称“收文最全、讲究底本”的作品集之外,《人间草木》《人间五味》《汪曾祺回忆录》《世间小儿女》《戏·文》《汪曾祺谈艺录》《觅我游踪:汪曾祺记游》等单行本同样收获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汪曾祺热”的文化现象。

质朴的语言,诗意的表达

在美食专栏作家、《文明之旅》制片人李倩看来,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汪曾祺还打通了千年古文和当今的白话文,提供了一种让两者水乳交融的表达方式。“有一段写黄鹤楼的文字:‘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我特别喜欢。”李倩表示,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等词语,都有着各自作为古语的出处,其后衔接的是数个现代短语,整段文字却又能如此明白如画。

深入汪曾祺作品中的每一段文字,俗与雅都在其手头玩味起来,形成了极为自然的状态,而这对现代汉语的启发不可谓不大,“我们肯定没有办法像古人之乎者也,佶屈聱牙,但我也并不能够接受如今互联网上呈现的很多东西。”李倩表示,汪曾祺在做的事情,就是让汉语保持体面、文雅和隽永的味道,“这可能也是中国文化、中国审美特有的一种情志。”

《粤菜记》作者盛慧则认为,浅显自然便是为文的最高境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多运用来自群众、出自普通民众之口、贴近百姓的平民化语言,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明快流畅。”他表示,汪曾祺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的千变万化,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显得可亲可近,富有韵味。

在盛慧看来,汪曾祺的语言同迟子建有着相似的感觉,有一种清水洗城的风情,让人感觉特别美好。“他的文字又像潮州的汤,看上去很清很清,像开水一样,但一喝就能品尝到鲜美,而这就是用文火慢慢炖出来的感受。就如同契诃夫所言,汪曾祺讲出一个东西就能马上生出形象来,而且形象非常深刻,没有花拳绣腿,这就是文学的语言。”

赤诚之爱,稚子之心

“汪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叫做‘人见人爱’。”谈到自己同汪曾祺在文学上的联结时,盛慧深情地说。他表示,每个作家或许都会有一些“枕边书”,对自己来说,这些“枕边书”大多都在频繁地替换,唯有汪曾祺的书始终摆在床头。“他的文字为什么这么打动人?首先就是因为亲切,很多作家的作品读起来总是感觉离自己很远,往往端着一个架子。但汪老的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随便看上一页,都可以读进去,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很真诚的心,文学很简单,就是拿你的心换读者的心的艺术。”

他同时表示,汪曾祺已经进入到了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这是每个作家最向往的境界,怎么写都好。“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身上的童心,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因为每个大人都是孩子长大的,我们或多或少还留着一点童心,但读到汪曾祺的时候我们的童心就会唤醒。”对此,身为《汪曾祺全集》编委会主任的郭娟感触颇深。她表示,自己与汪曾祺的结缘就是从编制《汪曾祺全集》开始的,前后8年时间,自己一点点走进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从足以传世的诸多名篇到与妻子的一次寻常通信,字里行间无不深刻呈现出其浓厚的赤子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赤子之心于汪曾祺而言不仅是一种文学的呈现,更是其切身的生命状态。在家中,汪曾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多年父子成兄弟”,而据汪曾祺长子汪朗回忆,在家中成为“兄弟”的不仅是父子,连孙子辈都是可以与他“平起平坐”的。“永远是我妈第一,他永远最后一个。我们家叫‘老头儿’叫得那么顺溜,他也答应得非常顺溜。”这种乐天亲切的性格、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也以文字的形式自然流露,通过作品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其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温情滋味。

[作家简介]

汪曾祺(1920︱1997)著名作家,祖籍徽州,生于江苏高邮。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文学生涯,其创作历史长,在小说、散文、戏剧等领域皆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