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豹评·网友议 | “电子亲人”:虚拟慰藉,别样治愈

2024-04-05 09:27:2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电子亲人”的概念在近年来逐渐兴起,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AI技术或其他数字手段创建的虚拟人物,这些虚拟人物能够以家人、朋友等身份出现,与人进行交流、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提供情感支持。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于亲情和社交需求的一种新形式的追求。


“孩子,今天妈妈教你各种蔬菜怎么切。”“女儿啊,今天没受委屈吧?累不累啊?”“考不好就不要爸妈了?走,爸爸带你买礼物去。”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出现了很多“电子亲人”账号,他们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的身份,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与网友情感互动。“电子爸妈治好我的精神内耗”等话题一度冲上热搜。一些“电子亲人”账号积累了不少粉丝,不少年轻人热衷于与“电子亲人”互动,向他们吐露心声、倾注真感情。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反映的现象或者问题值得关注。

有分析指出,电子亲人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它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寻找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指导的虚拟“父母”或“家人”。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年轻人对于亲情关系和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探求。电子亲人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年轻人选择了“断亲”,即减少或停止与家庭成员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社交方式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电子亲人的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社交媒体、聊天软件等平台结识的朋友,他们可能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的身份出现,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以及与网友进行情感互动。这些虚拟的“亲人”能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帮助人们缓解孤独感、焦虑等情绪问题。

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电子亲人的出现并不突兀。其实在日本,很早就开始推广虚拟人的技术,这种技术三四年前就已经非常成熟了,殡葬公司为人们提供虚拟人的服务,比如通过3D眼镜和VR技术再现亲人的场景。这表明电子亲人的概念和技术基础在较早之前就已经有所发展。有分析认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年轻人对情感的形式、载体、质量、内涵有了新的探索和需求。“电子亲人”出现后,这种代入式的互动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了被爱的氛围,传达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的信息。此外,互联网上兴起的原生家庭代餐现象,也是电子亲人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亲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情感连接和心理慰藉的新需求。

然而,电子亲人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商业运作的结果,是精心打造的人设,未必代表真实人格。另一方面,尽管电子亲人的背后是真人,触动的也是真情实感,但它们仍然是虚拟世界的产物,可能会有一定的理想化和失真倾向。不过尽管存在争议,电子亲人仍然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追捧。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满足人们对亲情的需求,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AI技术甚至被用来“复活”逝去的亲人,通过数字模型学习逝者的语言习惯和家庭背景,从而模拟生成一个能够与家人进行对话的虚拟形象。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引发了伦理和道德上的讨论,也展示了科技在情感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

网络上有声音称,作为很多网友的情感寄托,“电子亲人”传递温暖和感动,带给人前行的力量。但既然是虚拟世界的产物,人们对“电子亲人”所呈现内容的真实性也要打一个问号:有多少是靠着提前写好的剧本“演”出来的?有多少是打着“亲情幌子”骗取流量、贩卖焦虑?

因此,针对“电子亲人”,还是应该提高警惕,避免盲目崇拜,沉迷于此。如不然,便容易被商家控制,有可能产生过度消费,甚至遭遇情感欺骗和隐私泄露。也有媒体评论指出,说到底,别人那些幸福的感受,成为不了自己的生活足迹。有人或许从“电子亲人”那里得到一时慰藉,但终究要面对现实。生活在这个世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矛盾,也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从“完美”的“电子亲人”回归真实家庭,接纳不完美的生活,相信亲情的美好,相互体谅、相互扶持,才是最真实的人生。(邹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