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霸凌式教育“毁”人不倦 别拿教育博“流量”

2024-05-10 11:00:0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要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手办,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在孩子的房间里安装监控……这一幕幕都来自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赵菊英家访”视频。在系列视频中,她以玩物丧志为由,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贬得一文不值,动辄斥责孩子肤浅、无知、幼稚,更是用戒尺打人。此情此景隔着屏幕都让人感觉窒息,乃至被网友吐槽为“霸凌式教育”。

赵菊英为何人?其呈现的模式能否称为教育,又是否适用于家庭?

赵菊英,何许人也?

最近,有位“教育专家”刷屏了,她叫赵菊英。与她一道“出名”的,是她的教育方式。

到底是上门家访还是“家暴”?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已经很难分清了。有人说,坏的教育比不教育还坏。霸凌式教育无疑就是典型的坏的教育。它不仅坏在形式上,还坏在理念上。若说前者表现为以体罚、辱骂等行为伤害人,后者则倾向于从精神心理层面摧毁人。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考不上高中,你这一辈子就完了”……用网友的话来说,赵菊英不仅育人导向偏颇,不少论调更是“毁三观”,仿若“死去的童年阴影突然攻击我”。

正是这样一位“专家”,被全国各地不少家庭奉为座上宾,成了家长眼里孩子的“成功导师”。此事最令人震惊的还是她所谓的“教育方法”。不管是让孩子砸碎心爱之物,还是用监控来限制孩子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教育”,不如说是一种粗暴的打压。既不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不学习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只想用打压的手段来“控制”孩子,让他们“听话”,把他们培养成某种没有思想、没有兴趣的“木偶”。

更扑朔迷离的是赵菊英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她以“33年资深家庭教育专家,33年资深语文名师”自居。但除了已被证实的“退休教师”身份之外,种种迹象都表明其“履历”水分不小。比如,她自称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庭学校双讲师,官网上却“查无此人”。她在著作自述中多次称自己“不会英语”,却考取了多门英语国家的证书。

不管从什么角度看,赵菊英的自我介绍里都含有较大的水分。对此,甘肃嘉峪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赵菊英于2023年从该市某小学退休,针对网友们的质疑,教育局将介入调查。相信调查结果会给公众一个交代,也会揭开这位“教育专家”的真面目。

打压式教育,为何还有市场?

说到这里,一个更让人担忧的问题就出现了,视频里的家长目露崇拜、感恩戴德,镜头外的网友口诛笔伐、愤愤不平。广大网友一眼就能看出视频里教育方法的不靠谱,为什么那些把赵菊英请来家里的家长看不出?进一步说,这是不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此类教育方法的潜在市场并不小?

孩子不爱学习,分数不理想,前途堪忧,不懂教育的家长肯定会焦虑。这些家长想找一个立竿见影的“教育专家”,而不管黑猫白猫,这恰恰是“赵专家”走红的根源所在。在部分家长的认知中,孩子只有获得高分才能谓之优秀,只有踏入名校才能称之成功。至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人格品性,倒更像是成才的“附件”,似乎并没什么分量。正因此,“赵菊英”们的社交账号才有一批忠实粉丝,其提供的教育咨询服务也有了变现商机。

现实社会中,由于受“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影响,热衷于“打击式家教”的家庭并非个例。中国青年报社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其中近一半受访者持续到中学。

从赵菊英的视频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来看,不仅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同其“教育理念”,很多平台也看到了她所具备的流量潜力——她在视频里的行为越极端,越有可能吸引更多观众,至于怎么评价她的教育内容,在平台眼里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

如此“教育”,何以育人?

2022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当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了18个新职业,其中就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师”。

一些人看准家庭教育的“商机”,进入家庭教育指导领域,但是,却不具备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从现实看,不少家庭教育指导,还是走的贩卖焦虑的营销路线,不是去解决家长面临的育儿问题,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而是强化“分数至上”的功利教育观、成才观。

上述所谓“教育专家”家访,并未提出什么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方法,也未给予孩子与家长实质性的帮助,而是以模型妨碍学习为由逼迫孩子亲手销毁心爱之物,这着实叫人不太舒服。如果某种教育方式扼制了学生的天性,如果教育的目的成为了管制,那么这种教育又怎么算是好的教育?再进一步讲,这种“教育”真的可以称之为教育吗?

打压式家教,虽不像粗暴殴打的棍棒教育那样让孩子皮肉受苦,但其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不容小觑。包括,降低孩子学习兴趣,孩子长期生活于打压家教环境中,挫败感不难想象;疏远亲子关系,打压式家教极易让孩子产生不悦与痛苦甚至心理逆反,这不利于亲子关系融洽,也会对孩子性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重挫孩子自信心,常受到打压式家教的孩子则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性格压抑和自信心缺失。

引用赵菊英的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命令孩子抛弃热爱的事物、丢弃动漫周边,绝对不是正确可行的惩罚。“棍棒教育”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家长自认为为孩子好的做法,不一定真的能帮到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才是家长应该秉行的家庭教育。

 

豹评

别拿教育博“流量”

无论是让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高达模型,还是在男孩的房间里安装监控,抑或是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和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教育博主赵菊英的种种行径,的确给人一种很奇葩的感觉。不过,因为其在要求孩子们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又将教育焦虑灌入其中,一时之间也是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热议。这样的教育博主,他们的言行到底符合不符合教育规律,明眼人一看便知。

这些所谓的教育博主,只是将教育当成了一个工具,或者是一个幌子。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获得流量。何以至此?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高额的流量意味着高额的收益,也意味着可预期的广告投放。这般现实下,在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剑走偏锋、哗众取宠的人,赵菊英,不过是其中一员。

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教育博主就应该有“教育”的样子,而不能片面地追求“流量”,这应是基本底线。另外,各大平台对各个教育博主的资质审核要进行严格把关,确保相关人员是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或权威人士,同时要畅通投诉举报机制,一旦发现过激或哗众取宠的言论,一定要及时屏蔽处理,避免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而对监管部门来说,则需要对博主、平台进行必要的约束,让相关的教育言论符合基本的共识和底线,符合基本的教育规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人,帮助每一个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此外,“向外寻”的家长们也应时刻谨记,这种粗暴的教育模式,托不起自家孩子的宝贵人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