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通讯员 张文静
俗话说“春夏养阳”。最近,三伏天里晒背的概念火出了圈,不少人在网上分享晒背体验,对这种“零成本”的养生方式十分推崇。不过晒背不当容易造成中暑、晒伤,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晒背,医生提醒不能盲目跟风。
“晒背”的确可以养生
“三伏天晒太阳有一定好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杨佃会介绍,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晒太阳是流通气血、令阴阳相和的良方,具有调动人体抗病能力、改善人体代谢等多重功效。“晒背的过程中,出汗比较多我们的汗毛孔是打开的,三伏这段时间做足日光浴,能够减轻体内痰湿。”
从中医的角度讲,古人把出汗的毛孔称为玄府、汗空、鬼门,玄府不仅泛指毛孔、孔窍,还包括肉眼不可见的各个孔窍之间纵横交错的渠道(微循环)。如果玄府闭塞,气机无法正常通行(升降浮沉),营养没法进去,代谢的垃圾无法排出,人就容易得病。按中医取类比象思维,出汗有如下雨,下雨是天地阴阳趋向和谐的反应,出汗也是机体阴阳和谐的反应。三伏天适当出汗,则可以有效地疏通玄府,排出伏邪,达到病去身安的效果。
从人体经络来说,后背正中的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全身之阳经,膀胱经是一条从头到脚、贯穿全身的经脉。杨佃会表示,两条经络恰恰又是容易发生淤堵、受寒,晒背有助于生发督脉、膀胱经的阳气,提高人体气化能力。阳气足了,自然有能力排出各种外邪,让病气从此而出。所以,三伏天用晒背及四肢来吸收太阳光的“元阳”,适当的出一出汗,可以提升阳气,改变体质。
“晒背”最应讲“科学”
专家建议,三伏天晒背更应量力而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晒到微微汗出,地点应选择空气流通、阳光较充足的地域,如公园或者庭院里。杨佃会介绍,科学晒背大致有两个方法,一是直接接受太阳的光照,二是可以穿一件薄衣略作遮挡,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人体阳经多循行于背部,而四肢乃诸阳之本。因此晒太阳时可背向太阳晒背及四肢。一般以坐姿或卧姿为主,初次可先晒15至20分钟,主要了解一下自己身体的耐受度,如果觉得舒服还能接受,可以循序渐进适量增加时间。成年人每次晒背20分钟至1小时为宜。儿童皮肤娇嫩,每次晒背可缩短至15至20分钟。老年人时间可适当延长。“但千万不要贪图功效,把皮肤晒伤晒痛,更不可长时间暴晒,以免中暑,同时也不要过度出汗,否则可能会导致津亏、过于口渴、心情烦躁、失眠等情况,基本的原则是皮肤不能晒伤,不能晒起泡。”
晒背的同时也应做好防晒工作,不可直接暴晒头部,建议用帽子遮挡头部。另外注意晒中需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虚脱的情况出现。晒太阳之后毛孔打开,需要在荫凉处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孕期身体情况比较特殊,不能随意扰动气血,要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
“晒背”也有禁忌
那么,哪些人群适合在三伏天晒太阳?据介绍,像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有阳虚、湿气重人群可以通过三伏天晒太阳的方式补充阳气,达到“春夏养阳”的效果。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间——三伏天晒太阳出汗,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正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通过晒太阳促进身体水液代谢和消化排泄,是中医汗、利、通三种治法的结合,促进外邪的排出,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对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有极大的好处。此外,年老体寒、胃肠功能不好、易感冒、又怕冷又怕热、关节酸痛、过敏性咳嗽、鼻炎、痛经、妇科慢性炎症等亚健康人群,也可以在三伏天晒太阳出汗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晒背”虽好处多多,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对紫外线过敏者,或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人,气阴两虚或阳盛体质人群,孕妇等人群不太适合晒背。另外,年龄较大者也应慎重,最好在家人陪同下,注意好各种细节,避免引起不适。同时,服食或接触过藜菜(灰菜)或其他有光感性的植物后也应避免日晒,常见的感光性食物有无花果、菠菜、莴苣、荞麦、小白菜、芥菜、苋菜、马齿苋等。服用过易发生光毒反应的药物,在服药期间及停药后5日之内,应避免接触阳光或紫外线。光毒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是沙星类抗菌药,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等。此外,四环素类、磺胺类等也有过光毒反应的报道。因此,建议服药之前请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是说明书中注明该药可致光毒反应时,应做好防晒措施,出门前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戴墨镜、穿长裤及长袖,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