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教师直播 谨防变味

2024-08-23 10:43:2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教师也开设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账号,有些是传播教育相关知识,有些则是在工作时间内直播、收受打赏。目前,教师直播处于现行法律法规监管真空地带,外界对此呼吁,应完善规章制度以厘清教师权责边界,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

教师开设直播引争议

现如今,个人开设直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网友也乐于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这种背景之下,不少人以直播为媒,加入平台经济的大潮之中。但拥有着特殊身份的教师,开设直播却引来了诸多争议。

近日就有媒体报道,一些教师从事起运营短视频账号、开设网络直播的副业。有重庆市民反映,多名自称老师的博主在网络平台发布学生的视频“吸粉”,并且在工作期间直播、收受打赏牟利。网民评论称“心思全放在直播上了,下课比学生还着急”。在相关媒体的调查中,在网络平台以“老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多名自称中小学一线教师、粉丝数近百万的博主,通过拍摄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幽默段子等吸引关注。在个人简介中,博主们给自己贴上“中小学高级教师”“18年重点中学任教经验”等标签,增强身份可信度。发布视频之余,不少博主还在商品橱窗内兜售学习用品、教辅资料和网络课程,热门商品销量高达40万件。多名以教师名义开设账号的博主甚至发布了拍摄学生正脸的视频,一些博主直播时的画面也包含学生面貌,且并未作模糊处理。

不少教师开设直播,有些以此营利,这就涉及兼职副业的问题,对此,其实早有相关规定。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有相关专家就认为,教师在工作时间从事副业、或占用大量非工作时间从事副业以致精力不济,例如上课打瞌睡、批作业草草了事等,都属于违规行为。

直播内容的“AB面”

教师开设直播之所以引起争议,根本原因还是与利益相关。相关专家曾指出,如果教师在直播的过程中接受打赏,这种行为还涉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因教师职业特殊性,部分家长可能在观看直播时表示“支持”而打赏,此种“曲线送礼”行为较为隐蔽,但对教育公平损害巨大。

不过,并非所有教师开设的直播都存在争议。网络上对此也持两种态度,有反对,也有支持。例如,通过观看成都重点高中老师的教学直播,云南深山里的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老师把自己录制的课程放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众多学子的围观,让冷门知识得以热传;乡村支教老师把只有几个人的班级日常发到网络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老师们用镜头从学生入校拍到毕业离校,一系列视频的串联是鲜活的成长日记……这些视频在知识传播、教育均衡化、沟通家校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网友支持。

相比于接受打赏、摆拍段子等直播,网友对于“正向”的教师直播还是给予肯定的。要知道,教师通过直播平台可以模拟课堂场景,实现互动提问的及时高效,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方式能够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使更多学生受益。直播形式有助于名师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一些教师在工作完成后利用直播与观众互动,分享知识和教育理念,这可以被视为对个人能力的扩展和社会责任的履行。甚至对于部分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学校可以积极提供平台,让他们通过直播为更多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相关规范应及时跟进

点赞与批评共存,是当下教师直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如何厘清教师行为边界。

有专家指出,不少教师利用直播进行知识科普和教育理念宣介,获得了家长和舆论的肯定。因此,教师直播现象不宜全面禁止,而应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发挥在线教育的正向效应。

也有专家认为,目前,教师开设直播等新现象存在管理盲区。为防止教师不当直播的破窗效应,相关部门有必要明确底线、立起规矩,完善相关规制办法,厘清教师行为边界。例如,不得收取家长打赏、不得利用上班时间段直播、不得随意发学生视频等。

有观点还指出,在互联网上,对特定职业或是以职业身份表达观点,有特殊要求。比如,对于医生、律师等职业来说,必须注意措辞的严谨客观,“听说”“可能”“大概”等字眼儿就不宜出现,否则将对网友构成不良引导;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到的内容不能在个人账号上提前披露。这种“严管一些”既是社会对相关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于这些群体的“高看一眼”。因此,只要身上有老师这个标签,互联网上的传播形式、内容、形象、风格就不能有丝毫含糊。

不可否认,在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如何平衡好教书与副业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护学生权益与隐私、如何维护教育公平与职业道德等问题,都需要社会、教师群体、相关主管部门等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