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纪实文学《君幸食》出版 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美食”写下动情史诗

2024-12-14 11:00:4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洋

 

“如果中餐有世界观,一定是食物在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间往复流转。”三十年来,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她品尝美食,与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并穿越在各个典籍与食肆中体味中餐独韵。在最新出版的《君幸食》中,扶霞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汇集了其对中餐的历史研究与实地考察。

劝君尽兴,与君共飨

1972年,在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现场,一只朱漆勾勒、黑漆描绘的精制食盘从历史的层层沉积中被重新发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这一颇具趣味的标注随即成为中国美食文化绵延千年的明证。而在扶霞·邓洛普最新出版的美食著作《君幸食》中,这三个字也赫然出现在了其英文原版的扉页上,与众多令人垂涎的中国地道美食一起,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带来了一场丰厚的“文化盛宴”。

不止于一位“局外人”笔下“古老而陌生的中国”,本书更是“骨灰级美食发烧友”为中餐写下的深情“表白信”。三十年前,扶霞从剑桥大学来到成都这座“美食之城”读研,随即开始了川菜的探索之路。从“烹饪学校的第一个外国学生”做起,她逐步接触了鲁菜、淮扬菜、粤菜等菜系,先后写就的《鱼翅与花椒》《川菜》《鱼米之乡》等作品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餐风潮。与前作相比,本次出版的《君幸食》更多地站在历史角度,将中国传统烹饪智慧赋予了全球视野与现代性诠释。

中餐到底是什么?这是扶霞·邓洛普始终思考的问题。为寻求答案,她走遍世界各地追寻中餐源流,在《礼记》《诗经》《本草纲目》《随园食单》等古籍中流连,又在晏子、屈原、苏轼、袁枚等古人的描述中徜徉,并在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作者表示,从麻婆豆腐、东坡肉、一品锅、醉蟹,到小笼包、刀削面、罗宋汤、慈母菜,书中介绍的每一种美食都倾注着自己多年研究的心血。

“当年来到中国的那个年轻女孩,发誓要吃遍天下,摒弃文化偏见,努力从中国人的角度理解中国食物的味道。西方对中餐的双重标准和贬低态度让我颇为烦恼。”她在书中坦言,大多数外国人,只是因为从未有幸体验这种技艺与食材的完美结合,才会认为中餐是低等的。

“我学会了欣赏那些会被大多数欧洲厨师扔进垃圾桶的食物,能看到它们在烹饪上的可能性。如今,有了中餐学校的烹饪技术傍身,只要用心,我大概连一只旧鞋也能做得很好吃吧。”

探究美食,纵论天地

“食物是滋养身心、治疗疾病的良药。它体现了风土和时令、永不停歇的阴阳消长、我们与宇宙的联系……”当深入阅读本书,便不得不为作者对中餐的了如指掌所触动。开篇第一章,作者以其儿时最熟悉、英国中餐外卖店必备菜肴“糖醋肉球”说起,讲述自己同中餐由来已久的缘分。在最后,作者又以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杂碎收尾,呼吁人们关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国风味。在二者之间的部分,则被工整地分为四大部分,一道道“大餐”接连登场,并引出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有趣课题。

在第一部分“灶火”中,作者关注中餐的起源,从“蜜汁叉烧”说起,介绍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人认为烹饪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又通过“白米饭”强调谷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此外,从杭州特色美食“宋嫂鱼羹”的“羹”引申到治国之道,“苦瓜排骨汤”更是对扶霞时刻挂在嘴边的“药食同源”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

第二部分“天地”则倾向于介绍中餐对食材的选择,其中,扶霞跟随相识十五年的好友、杭州餐厅“龙井草堂”老板阿戴前往田间地头,拜访了许多食材供应商。从“桃花源记”中探讨饮食与环保之间的联系,从“赛熊掌”“鲈鱼之思”“虾籽柚皮”等经典菜肴中展现中国人挖掘食材无限可能性的智慧。

来到“庖厨”篇,作者大谈中餐精湛绝伦的烹饪技艺,在“锅塌豆腐”一篇中附上“蒸、烩、炒、煸、熘、炝”等数十种中餐烹饪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及简要解释。又在“一品锅”中对味精的客观评价、“糖醋黄河鲤鱼”里对口味搭配的细致分析。最后的“餐桌”篇则畅聊食物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思想。“干煸‘鳝鱼’”里详尽描述了中国特色仿荤菜肴及东方素食主义传统,“辣子鸡”一篇将中国各大菜系的不同特点娓娓道来,“罗宋汤”则介绍“洋为中用”的中餐,阐述人类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借鉴与改良。

“中餐烹饪仿佛无限分形图案,越深入观察,就越发现其复杂深奥,无穷无尽”,作者在书中写道,自己仿佛正“艰难攀登一座人类智慧的大山”。而她在用文字描绘“登山”心路历程时,尽管时刻保持着客观与谨慎,字里行间却仍然按捺不住地散发出对中国美食的无限热爱,感染着每一位正在阅读的读者。

远渡重洋,传“味”之旅

一场为期数十年的美食探索之旅见证的不只有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来,中餐文化在全球形象的巨大变化同样让她感触颇多。在短视频网站TikTok上,中国美食标签下的短视频数量已达几十万条,“火锅底料的炒制”“广式早茶”等话题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关注的目光。

“对我这代人而言,其实中餐在童年时期已经无处不在了,”在接受采访时,扶霞表示,中餐曾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英国人提供了酸甜可口的味道和容易获取的外卖便利性。据了解,早在1970年代,已经有一万二千家中式外卖店和三千家堂食中餐馆在英国“扎根”。作者回忆,那时的中餐永远充满了酱油的香气,以“价格便宜”著称,“中餐馆总是准备两套菜单给当地顾客和华人顾客,这也令我感到疑惑”。而近些年,情况则确实有了明显不同,证据便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中餐馆越来越多,更多精致的中式菜肴也开始获得了广泛推广,收获越来越多的好评。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美食最有趣、最详实的作品”“一封引人入胜又时常让人忍俊不禁的致中国美食的情书”,不少国外读者在网上分享了这样的感慨。又有评论认为,本书不仅可归为美食写作,也可视作食物史,“扶霞在《君幸食》这本书中致力于扭转那些被误导的偏见。这是一部趣味盎然而又不失深入研究的作品,对十四亿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赶赴这场盛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