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2024年即将告别。这一年,“神舟”飞天、“嫦娥”探月、“梦想”扬帆……诸多辉煌时刻组成2024的灿烂诗篇。还是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有太多突破令人铭记于心,并为此振奋。
回望来路,一次次奔赴勇往直前,一次次突破永无止境。眺望未来,逐梦不止,中国将继续向“新”而行。
突破无止境
2024年,中国见证了一次次突破。
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中国“饭碗”越端越牢。
今年的11月14日值得铭记,在这一天,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规模推广起步,到2018年年产销量过百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近10年时间;再到2022年的年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用了约4年时间;进一步到今年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仅用了约2年时间。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11月17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这一年来,我国快递市场保持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拉动生产消费,为更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畅通实体经济循环作出重要贡献。要知道,快递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得益于宏观利好政策驱动。多部门多地区发布扩内需的支持政策,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为契机,不断丰富消费场景,开拓下沉市场,巩固了当前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快递业务量强劲增长。
2024年1至11月份,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0.08亿人次,年度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大关,创历史新高。我国铁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等主要旅客运输指标稳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化铁路网越织越密,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4.6万公里。
11月26日,“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未来,FAST将探索在望远镜周围增加辅助天线,以显著增加覆盖天区,并进一步提升灵敏度和空间分辨能力,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处处有“新”意
2024年,“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仰望星空,创新驱动的“中国号”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
要说今年探索太空的重头戏,无疑是嫦娥六号月背“挖宝”!5月3日17时27分,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之后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由此开启世界首次月背“挖宝”之旅。之后,嫦娥六号顺利“回家”。6月28日,国家航天局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经初步测算,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背面样品1935.3克。经过一番精心研究,我国科学家揭秘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物理、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解析了其中蕴含的月球早期演化、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相关信息,填补了人类月背研究历史的空白。
2024年,中国航天处处有“新”意。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陆续发射成功,飞行乘组不断出现新面孔。其中,有两名“90后”格外引人注目。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2018年,我国开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王浩泽闯过重重关卡,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一员。从火箭发动机设计员到航天员,从在办公室设计系统参数到乘坐火箭飞向太空,“90后”王浩泽扛过了许多极限挑战,创造了新纪录;山东小伙儿宋令东是我国首个飞天的“90后”男航天员。在大学毕业后,他成为空军航空兵某旅一名三代机飞行员,经常驾驶新型战机翱翔祖国蓝天,圆满执行多项重大任务,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他正式加入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队伍,从翱翔天空到遨游太空,他期待着不辱使命,“将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12月17日,神十九乘组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宋令东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
9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将在确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可以预见,随着北斗深度融合到国民经济中,更多的新质生产力会被催生出来。
破浪再出发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024年,“蛟龙”入海、“双龙”探极、“梦想”扬帆……中国科技乘风破浪再出发。
黑暗、高压、冰冷的深海是一个充满未知与风险的世界。8月起航的中国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十余名中外科学家探索深海,有力推动了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研究。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11月,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兄弟”到达南极中山站外围陆缘冰并开始进行破冰作业。连续破冰、冲撞破冰、船艉破冰,“雪龙2”号使出十八般武艺,时而侧推海冰,时而旋回拓宽,在前负责破冰引航;“雪龙”号依循着航迹前进。同时,结合空中观察情况、最新冰图等资料,“雪龙兄弟”不断优化路线,在破冰到达预定停船位置后开展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
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科学梦想。如今,中国最新入列的科考船有望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作为全球领先的深海作业平台,“梦想”号堪称海上移动的“国家实验室”,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
过去一年,中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新的一年,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将绘就出怎样的史诗画卷,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