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李伟强
本周末,备受瞩目的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公开赛即将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激情开跑,引擎轰鸣声即将再次响彻赛场。
去年F1上海站期间,小米汽车创办人雷军现身赛场,他不仅参观了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的P房,还与车手乔治·拉塞尔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当时,就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议:“雷总既然这么热爱赛车,不妨赞助一支车队。”
近期,一张标注为“小米F1概念赛车”的设计图在车迷圈中疯传。再结合小米不久前发布的小米SU7 Ultra高性能电动跑车,小米汽车在“超跑”领域的发展路径正逐渐明晰。这一系列动态,不禁让人猜测:雷军入局F1,是否已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雷军入迷了
一张标注“小米F1概念赛车”的设计图近日在网络疯传,引发业界广泛关注。面对媒体追问,雷军以“先把Ultra做好”的回应巧妙留白——既未明确否认,又为未来埋下伏笔。这一颇具玩味的表态,恰似小米造车战略的缩影:在务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寻求平衡。
回溯小米的造车之路,这场跨界突围实非主动求变。据雷军万字长文披露,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小米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而新能源汽车赛道成为承载其转型的关键载体。面对造车行业动辄百亿级的资金投入,小米选择以务实姿态切入市场:首款量产车型SU7凭借亲民定价与运动化设计,上市即斩获亮眼销量,验证了“以销量稳根基”的阶段性战略有效性。
但雷军的造车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三年间试驾170余款车型、撰写20万字研究笔记的执着,揭示其对汽车工业的深耕决心。更令人玩味的是,这位科技新贵已悄然考取赛车执照,甚至能驾驭专业级漂移技巧。当零百加速1.98秒的SU7 Ultra横空出世,其性能直逼一众高奢超跑时,小米的“平价性能车”路线已清晰可见——这既是市场突围的务实之选,亦暗含对驾驶乐趣的极致追求。
而近期的人事变动更将小米的赛道雄心推向新高度。领英资料显示,前法拉利F1车队空气动力学专家RicardAiguabella Macau已加盟小米汽车,担任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这位曾助力跃马军团斩获无数荣耀的技术大拿,其加入不仅意味着小米造车技术团队的实力跃升,更引发业界对“小米F1计划”的无限遐想,小米冲击顶级汽车赛事的意图已逐渐浮现。
而那张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的小米赛车设计图,不难看出大众对小米冲击汽车行业金字塔的期待。
从现实维度考量,造车新势力的生存法则始终与资本意志深度捆绑,小米选择以“走量车型”构建护城河的策略固然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但对于初入这个行业的雷军,或在稳扎稳打后,要再上一个台阶。
F1,必经之路?
F1,在一定程度上堪称汽车工业的巅峰象征,它代表着汽车技术的顶级水准,承载着人类对速度极限的不懈追求。对于车企而言,入局F1似乎逐渐演变成一种身份标识,更被视为突围并引领汽车工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老牌车企,如丰田、本田等,都曾有过入局F1的经历。丰田早在2002年就首次踏入F1领域,当时它与如今的梅赛德斯奔驰一样,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车队。尽管丰田财力雄厚,但在F1赛场上却命运多舛,直到2009年退出,都未能斩获一次总冠军,最终以失败收场。同为日本车企的本田,入局时间则更早。1964年,Honda RA271赛车首次亮相F1赛事,堪称F1赛车的先驱之一。此后,本田以发动机供应商的身份在F1赛场深耕多年,直至2022年仍活跃其中。它先后为莲花车队、威廉姆斯车队、迈凯轮车队以及红牛车队等提供发动机支持,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成为F1赛场的技术权威,也打响了本田发动机的金字招牌。
F1是车企迈向行业引领地位的重要跳板,但其苛刻的参赛要求和极高的资金投入,也让众多车企望而却步。丰田在2009年选择退出,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创下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财务业绩,无奈之下只能放弃F1赛道。而在F1赛场更为成功的本田,其实也曾有过因资金短缺而退出的经历。不过,只要企业效益稳定,像本田、丰田这样的车企“老炮”,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丰田、本田有望再度回归F1。本田回归尚好理解,毕竟它一直与F1赛场渊源深厚。但丰田时隔26年重回F1,着实令人好奇。这一切或许要从FIA发布的2026年F1赛事新规说起。按照新规,赛车发动机中电动单元的输出功率将从目前的163马力提升至476马力,几乎占据总功率的一半。新规的核心要义在于注重赛车研发的节能性,探索可再生燃料的应用。而新能源领域正是当今汽车业的发展趋势,抢占这一领域的技术主导地位,成为众多车企关注的焦点。丰田率先响应,本田、福特、奥迪甚至保时捷等车企也先后对参与2026新规后的F1比赛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反观小米汽车,作为新能源领域专注深耕的车企,搭乘F1这趟“快车”似乎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绝佳契机。毕竟,雷军从一开始就将目标锚定为把小米汽车打造成全球前五的车企,而F1恰似那辆能够载着小米汽车驶向这一目标的“梦想列车”。不过,雷军最终究竟会不会选择踏上这趟列车,目前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