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网络游戏已成为未成年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还给家庭带来诸多困扰。为应对这一问题,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应运而生,相关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近年来,个别游戏厂商“绞尽脑汁”绕开监管,乱象丛生,使得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一直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乱象不少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尽管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但部分游戏厂商通过技术漏洞、社交平台引流、跨境账号交易等灰色手段规避监管,使得防沉迷系统面临严峻挑战。
日前就有媒体报道,个别游戏厂商绕开监管,通过降低身份和充值限制吸引未成年人。甚至出现了游戏账号租赁的新套路,绕道至境外应用商店下载没有实名认证需求和时间限制的游戏。
经记者梳理发现,如今个别厂商绕开防沉迷系统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而游戏产业链下游已形成完整的黑灰产服务体系。有的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如每份9.8元包含600款游戏的“下载包”,或利用虚拟手机号生成器绕过实名验证;有的借助境外应用商店下载无防沉迷机制的游戏版本,通过VPN技术突破地域限制,例如某电商平台只需9.8元即可获取境外游戏下载教程;还有部分商家以“游戏代练”名义招募未成年人,既满足其游戏需求,又形成廉价劳动力市场,如江苏某未成年人通过代练每月获利超千元。
此外,一些社交平台还从旁推波助澜,成为违规游戏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不少UP主发布“不需要实名即可玩耍游戏”笔记,为违规游戏引流。这些笔记有着绚丽的游戏截图和有吸引力的宣传话术,由于社交平台的流量巨大,很多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这些内容的影响,进而陷入游戏沉迷的困境。
挑战不小
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之所以屡屡面临挑战,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这里既有游戏厂商的问题,也有相关社交平台的责任,而青少年家庭监护与教育的缺失也难辞其咎。
曾有分析指出,当下,社交平台与游戏厂商间的数据孤岛效应加剧了监管难度。一些UP主利用社交平台流量优势发布“免实名游戏”攻略,形成“教学—引流—交易”闭环,例如某平台UP主通过精美游戏截图吸引未成年人下载未认证游戏。同时,第三方代充平台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突破充值限制,如某游戏允许未实名玩家直接购买38元礼包而无验证流程。此外,游戏厂商将防沉迷责任推给应用商店,而应用商店又以“技术中立”为由规避审核义务,形成监管真空。
甚至一些品牌手机本身就是防沉迷系统的“漏洞”。某些品牌手机内设游戏应用商城,或是为了销售展示和方便用户试用体验,其中不少游戏下载后,可通过品牌在相关游戏的所谓“渠道服务器”进行游戏,自动创建账号,由于不是官方服务器,所以也无需防沉迷验证,以至于此类游戏账号游离于官方监管之外。如此一来,未成年人使用此类品牌手机后,通过此方式登录游戏,家长即便在游戏厂商的官方平台设置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监管,也无法利用防沉迷系统对孩子进行监管。
以上情形,即便有心利用防沉迷系统监管孩子的家长也倍感头疼,更不用说那些对数字时代的数码产品“玩不转”的家长了。有调查数据就显示,62%的家长不了解设备监护功能,31%未设置任何游戏管控措施,部分家长甚至主动提供身份证帮助孩子绕过限制。还有些家庭共用设备难以区分使用者身份,例如儿童使用家长手机登录已实名账号逃避监测。此外,家长简单粗暴的禁止措施,往往更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探索不止
为了应对未成年人防沉迷所遇到的挑战,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法规。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明确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要求落实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及未成年人游戏时段限制,并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保护;2021年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中仅允许未成年人于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游戏1小时,其他时间禁止服务。2024年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游戏需严格限制服务时段、时长、功能及内容。注册登录环节需强制用户核验,防止未成年人冒用身份。
不过,未成年人防沉迷可谓一场“持久战”,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监管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相关探索也应与时俱进。有相关专家就建议,游戏厂商应积极引入先进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自动验证。例如,在游戏登录、充值等关键环节,强制执行人脸识别验证,确保玩家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此外,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对疑似未成年人的异常游戏行为进行预警和干预。
还有专业建议指出,游戏行业应加强自律,建立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例如,游戏行业协会可制定行业自律公约,要求会员单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落实实名认证、时间限制、消费限制等防沉迷措施;对违反公约的会员单位,可进行行业内部通报批评、暂停会员资格等处罚。此外,游戏行业还可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游戏环境。
当然,家庭和学校也应共同参与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合理安排其上网时间和游戏时间,避免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学校可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素养。”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李熹这样说道。此外,还可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共享未成年人的上网情况和游戏行为,共同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