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青岛市市北区第二实验幼儿园举行的读书节活动上,小朋友们在春光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新华社发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的阅读,会奠定一个人的精神底色。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青少年还需要阅读吗?他们的阅读习惯有什么变化?该如何引导?记者采访了相关从业者和专家。
现在的孩子如何读书?
翻书声此起彼伏,一排排书架间,孩子们忙着找书拿书。周六下午两点,记者来到四川省图书馆青少年阅读研学中心,这里已是“一座难求”,连台阶上都坐满了捧书阅读的孩子。
“从我馆近两年青少年借阅量来看,斗罗大陆、哈利·波特等系列小说位居前列。”四川省图书馆流通阅览部主任刘柳介绍,目前青少年借阅书籍中纸质书仍占主流,同时数字阅读增长迅速。
和过去相比,当前青少年阅读内容更为广泛多元,对动漫、科幻文学、科普百科类读物的关注显著提升。
“当代青少年每天都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同步成长’,阅读兴趣点也随之变化。”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作家徐鲁说,机器人、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也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阅读主题。
阅读载体的变化造就了新的阅读习惯。山西夏县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范晓荣说,孩子校内阅读以纸质书为主,在家会用电子产品阅读,“每天主要是睡前半小时,在手机上听书或阅读国学机上的内容”。
还有很多青少年利用课间、通勤等零散时间阅读网络文学,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在阅读之外,通过游学研学、参加航天夏令营、体验讲解员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
不少青少年很关注阅读中的社交性。社交媒体上,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书评短视频、播客讲书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很多人积极分享作为“少年讲书人”的独到见解。
“现在青少年的阅读指向与习惯方式跟过去比有明显变化,电子书占比增长迅速;会借助听书等视听媒介或通过社群等参加带有社交性质的阅读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说。
自主阅读不足阅读兴趣不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今青少年在阅读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仍面临自主阅读不足、阅读兴趣不够等问题。
——课业压力大,网络信息挤占阅读时间。山西一名小学校长坦言,部分教师依旧有重成绩、轻读书的观念,存在占用学生阅读课现象。一些家长也反映,随着年级升高,孩子面临升学压力,课业负担重,每天自由阅读半小时都很奢侈。
电脑游戏、手机短视频等对阅读的挤占与冲击显而易见。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的情况。有专家调研发现,初中生更倾向于浏览网络文学和娱乐化内容,经典名著阅读率在下降。
——应试目的强,能力培养弱。成都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瑞瑞表示,推荐书目不是“爱不爱读”,而是“必须读”,学校通过每周读后感分享课来监督。还有部分家长将阅读等同于“刷题工具”,导致青少年将《红楼梦》等经典视为“考试资料”而非文化瑰宝。
徐鲁观察到,一些青少年善于写虚构、幻想的故事,却难以写出一个真实、性格鲜明的人物或符合事理逻辑的故事;究其原因是阅读面狭窄,缺乏非虚构儿童文学作品浸润,导致思辨能力和事理逻辑分析能力有所欠缺。
——家长表率不足,城乡存在差距。记者在图书馆随机采访10位家长,其中7位表示自己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我知道应该陪孩子读书,为孩子营造读书氛围,但回家后只想休息,刷刷手机。”成都家长吴女士道出尴尬现实。
山西一所县城小学图书馆里,很多书籍是与教学和课本相关的系列丛书,特色图书相对较少。县城书店里的童书种类也很有限,和大城市存在一定差距。
在全社会营造书香气氛
面对变化和挑战,受访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提升成年人阅读素养,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在全社会营造书香气氛。
“应尊重新兴阅读形式,合理接纳青少年在阅读题材、风格方面的多样选择。”陈晖建议,鼓励青少年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阅读感受,鼓励他们以同人写作、改编等形式回应文本,从读写共创中获得成就感及能力提升。
家长、教师和阅读推广人,应成为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高级营养师”。
广东省少儿阅读推广人姚菲菲指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读出故事的趣味,更应该探索“读写结合”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带孩子们体会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迁移运用到日常作文中。
“成人应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品质,以更好引导孩子。”首都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育研究基地主任王蕾认为,成人也可阅读儿童书籍,更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还需学习科学阅读理念,更专业地给予阅读指导。
从开蒙识字到诵读四书,我国传统阅读教育讲究“次第”发展。徐鲁等专家建议,建立科学的分级阅读体系,循序渐进。低年级的小读者可以从薄一点、插图多一点的图画书和故事书读起,尽量把每一本书完整读完。先建立起“读完一本书”的信心,然后慢慢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多位县城小学负责人希望农村书屋、职工书屋、县城图书馆等采购更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可探索‘馆校合作’模式,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原主席张明舟说。
相关新闻
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6.7亿
轻点手机屏幕,万卷诗书掌间流转;打开智能手表,日推金句映入眼帘;聆听有声读物,人间烟火萦绕耳畔……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用户规模已达6.7亿。
透过这份报告,一起来看过去一年的“阅读之变”。
2024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实现“增加一个亿”的目标,增长率为17.52%,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创下近年来新高。
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十年来,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实现了翻倍增长,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引擎。
报告显示,26岁至35岁的用户仍然是主力;26岁及以上的用户占比已接近六成。
报告显示,2024年,电子阅读依然是数字阅读用户的“心头好”。
“90后”陈文婷是读书软件的年付费会员。她认为,电子阅读能实现“随时想读就能读”“想看哪本看哪本”,阅读过程中还能看到一些书友的精彩评论和反馈,更有乐趣。
IP产业链的协同,打破了传统的阅读边界。如今,读者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阅读,也能听书、看剧、追番、买“谷子”等,文化内容有了更丰富的展现形式。
与此同时,AI技术正在深度介入阅读场景:北京城市图书馆推出“元宇宙体验馆”项目,掌阅上线“AI辅助阅读”赋能找书、读书、用书全场景,咪咕推出“灵犀知书”智能矩阵实现阅读服务的全链路智能化……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约为6307.26万部,同比增长6.31%。
读者们更愿意“一键收藏”什么样的书籍?
文学作品依然稳居读者首选;教育与文化类内容实现显著增长,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人物传记、烹饪美食、旅游旅行等题材占比也有明显提升。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