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微信也能提供司法服务了

2025-04-28 10:17:0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迪 通讯员 刘婷婷 刘丹

 

“加上法庭微信,打官司方便多了!”多名来开庭的当事人纷纷向法官反映。近年来,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法院济南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平安法庭)(简称“开发区法庭”)紧扣一站式贴心服务、一次性解决纠纷工作目标,将法庭微信打造为司法便民“云阵地”,创新“微信工作法”,在人民法庭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司法为民“连心桥”。自2020年起,微信已成为开发区法庭提供司法服务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已添加当事人700余人,协助处理案件500余件,在线成功调解案件80余件。

“指端”对话更直接

“您好,您的书面授权材料还没到达,您可以将材料及邮寄单拍照发送至法庭微信,书面材料后续补全即可,不耽误您现在调解。”法庭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解决了困扰当事人的大麻烦。

这是开发区法庭受理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远在广东公司的当事人申请网络调解,但是因公司用印审批授权材料尚未邮寄到法庭,庭审时间已至,公司人员通过发送授权材料及邮寄单据照片至法庭微信的方式,顺利启动先行调解程序。当书面材料送到时,当事双方已经顺利达成调解。

“小”微信发挥“大”作用。当事人通过身份验证加入法庭微信后,即可建立由原被告当事人、代理人、审判团队共同组成的“一案一群”,当事双方可以通过微信提供证据、电子版原件或其他材料,一键即达,当即沟通,在线完成证据交换、质证、调解协商等程序,节约了来回奔波产生的时间、金钱成本,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

一键发送秒送达

“您好,我是开发区法庭工作人员,现向您送达诉讼材料,您是否同意通过微信的方式进行送达?”

“同意。”

近日,开发区法庭受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被告双方是昔日同窗,三年前,原告张大哥借给被告沈大哥50000元,沈大哥承诺一年内还款。原本出于同学好友的义气,张大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没想到还钱时却被以各种理由拖延,张大哥无奈之下诉至法院。受理案件后,办案团队通过与被告电话联系、快递邮寄均未能成功送达起诉状、开庭传票等材料,案件送达一时陷入僵局。

“法官,这些年我们一直通过微信联系,他现在的号码和住址我也不清楚。”张大哥随口一句抱怨,给问题解决带来新转机。随后,法庭工作人员通过张大哥推送的微信号顺利与沈大哥取得联系,确认身份后,征得沈大哥同意,成功通过微信送达了诉讼材料。

送达是诉讼活动中的重要程序,直接关系到诉讼能否顺利进行,当事人诉讼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开发区法庭充分利用微信送达简单、高效、直观的优势,通过发送电子文档、图文信息、语音视频的方式向当事人送达诉讼材料、告知权利义务,降低成本方便当事人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诉讼效率。

线上答疑降成本

“对方要求的鉴定,凭啥鉴定费我来出?”“感谢法官的耐心解释,我这就把钱给他!”

为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开发区法庭开通微信线上答疑服务,将法律咨询、诉讼指引等功能整合至微信端,实现司法服务从“窗口”到“掌心”的跨越式升级。开发区法庭通过线上答疑开拓判后释法说理新途径,将判后答疑服务“触角”延伸至微信,对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的疑问线上进行解释和说明,积极督促当事人履行判决义务,进一步促成案结事了。

现在“滴滴”作响的消息提醒成了开发区法庭微信的工作常态,当事人打开微信即可线上完成答疑解惑、咨询确认,通过微信留言就收到具体解释和详细指引,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从“线下奔波”到“群内协同”,从“单向告知”到“多方互动”,开发区法庭“微信工作法”的成功实践,是对司法为民在时空维度上的重新定义。科技赋能司法,创新传递温度,让每一个司法需求得到及时回应,让每一份公平正义都能触手可及,正是开发区法庭干警书写司法为民答卷的最生动诠释。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