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赵亮
“笑点低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半夜想吃东西可能是得了焦虑症……”穿着白大褂、顶着“医生”头衔,在短视频和直播间中如此侃侃而谈,这样的“网红医生”靠谱吗?近日,国家卫健委指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提醒公众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
关于医疗“科普”,争夺的是流量,挑战的是医学科普的严谨与专业,考量的是医生的操守与自律,这是一道关乎专业、责任与公众健康的复杂考题。
“擦边球”让医疗科普变味
随着短视频兴起,医疗健康科普越来越火,公众也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医生跨界当主播的也越来越多。现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泛知识”短视频领域,也越来越重视垂直领域,各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成了短视频平台的“座上宾”。有短视频平台发布数据,仅过去一年,平台就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其中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并不少见。
但从现实来看,这些医疗科普信息,并非都能经得起科学验证——有的似是而非,比如将反式脂肪酸夸大为“致命化学物质”,无视其在合理摄入范围内的安全性;有的颠倒黑白,比如鼓吹“碘伏漱口”,实则可能刺激黏膜、导致碘超标。这些“伪科普”的危害,远超一般的摆拍视频。
除了“伪科普”视频,“虚构病例、杜撰故事”同样具有危害性。当公众发现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都是剧本时,情感无疑受到了欺骗。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穿白大褂出镜的,甚至都不是医生,只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大量输出的危言耸听的内容,严重损害着医疗工作者的形象与公信,更有可能给普通人的健康决策带来误导。
就像网友调侃的:“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不少医疗科普账号背后有着相似的运作链条:医生负责出镜讲解,运营部门负责出剧本、编故事,客服部门负责拉动流量,最终目标,要么是带货医药产品,要么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不久前就有媒体报道,有自称某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大力推荐一款治疗肝病的特效药,但记者询问得知,所谓特效药就是调配的普通中药;还有账号宣称“公立三甲医院专家”“在线一对一咨询”,实际上只是把患者引流到线下的社区医院问诊,让医生“诊个脉、看个舌”,就开出了数千元的药品。
戳穿“伪专家”真面目
对不靠谱的“网红医生”,从国家卫健委到中央网信办都在加强整治,各大平台也在加大对医疗科普账号的管理力度。但一些“网红医生”持续浑水摸鱼,说明管理“网眼”依旧不够紧密。医生资格怎么识别,怎么保证认证即本人?哪些内容算伪科普,谁来把关?医生有科普水平,但运营不是本人该如何处理?线上像模像样,线下“宰”患者的医生,怎么监管……相关标准不够清晰,给了一些“网红医生”频频钻营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讨论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科普”“网红医生”依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公众普遍存在的健康焦虑绝不容忽视。医疗知识专业性极强,对于普通人而言,说白话讲故事更容易入耳入心。近些年,有关方面持续加码治理网络谣言,但医疗健康类“伪科普”被认定为谣言并非易事。毕竟,很多健康话题本身就有相对灵活的解释空间,很多博主为确保合规,一边刻意放大几率极低的个案,一边又尽可能避免极端表述。即便被认定为谣言,也只是删视频了事,相比得利实属不痛不痒。
另外,必须承认,如今的传播生态也有脱不开的关系——骗子更懂得“拿捏”人性。网络谣言的治理之难已经表明,越是情绪化、走极端,就越容易哗众取宠、越传越离谱,一些伪科普本来就是为了迎合流量而生,自然谈不上什么专业性和严谨性。有知情人士就提到:“很多健康话题有‘灵活解释’的空间,有的博主为了吸睛,刻意放大‘几率极低’的事件。”更不必说,AI技术的滥用大大降低了造谣成本,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
2025年的“清朗”行动明确提出,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打击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等问题。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
“流量病”不治不行了
公众需要的是有温度的医疗科普。它不该是带货直播间里的吆喝,也不是夸大其词的虚假承诺,而应是像老大夫坐诊那样,实实在在解答疑问,安安心心提供建议。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明确要求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的行为,并强调任何形式的医疗相关直播带货均被禁止。但是,从流量密码里尝到甜头的“网红医生”,恐不肯善罢甘休,还会继续招摇撞骗,忽悠粉丝患者。
“网红医生”不能违背媒介伦理和医疗伦理。医护人员不能沦为了摆拍“工具人”,成了收割流量的工具。要能压实各方责任。首先,医生自身就要爱惜自己的医生形象,要遵循医疗伦理,对造假团队提供的摆拍假剧本要懂得说“不”。另外,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医务人员的管理,避免医护人员有违规直播带货、摆拍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医生利用职务便利进行直播带货,与在编教师有偿补课一样,属于职务违规,应严厉禁止。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网红医生”违规牟利,就可以像打击教师有偿补课一样,让其成为过街之鼠。
规范“网红医生”科普,还需要卫健部门、医院、网络平台、MCN机构等多方协作,织密“网眼”。国家卫健委表示,将与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此前,多部门联合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也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等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平台尤需提升监管技术、审核专业度,让不靠谱的医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做网红的可能。同时,培育真正有能力、会科普的“网红医生”,让医疗科普始终走在健康的轨道。
有句经典的台词说:“别以为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对于医疗博主、“网红医生”的违规行为,我们不能敬而远之;而是应积极举报,让职能部门严厉打击惩治。当然,我们也希望各地根据卫健委的文件精神,出台管理措施,能名正言顺地约束并惩治违规的“网红医生”。这方面,已经有省市开始行动,比如上海市今年3月,就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以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如此便有了对违规牟利的“网红医生”明确说“不”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