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启桓
“三伏炎蒸,汗流如雨”。翻看日历,7月20日就该入伏了。三伏天不仅炎热,湿度也很大,所以我们会感觉更加闷热,这无疑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挑战。相关专家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健康度夏给出“良方”。
食疗防暑清热祛湿
2025年的初伏将从7月20日开始,这天是庚寅日。初伏将一直持续到7月29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伏。中伏则是从7月30日开始,直到8月8日结束。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中伏时段闷热潮湿将达到高峰。末伏从8月9日到8月18日,次日出伏。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马宏博介绍:“中医认为,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浮,腠理疏松,易受暑湿侵袭,导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饮食调理可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三伏天高温潮湿,此时饮食应本着防暑降温、清淡适口、搭配合理、避免油腻和辛辣为原则。“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三伏天的食俗千年不辍。
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冬瓜、丝瓜、黄瓜、苦瓜、绿豆、薏米、赤小豆等这类清热解毒、补充微量元素的蔬菜和五谷类食材。
记者在省中医、省立医院等多家医院现场注意到,类似消化科、肛肠科的就诊病人显著增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杜丽妍介绍:“夏季高温多雨,湿邪易侵人体,导致头身困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不适。”中医认为“湿性黏滞,易伤阳气”,要补充优质蛋白质:比如豆类、禽类、鸡蛋、牛奶和鱼虾等。现场的科普标示牌写道:“对于某些人群来说,还可以吃一些可护阳的食物,以提升身体正气。比如:吃伏姜、喝伏羊汤。”
而像西瓜等寒凉水果,夏季一定要控量。“以西瓜为例,成人每日限量500克,约1/4个小西瓜,儿童200克。同时建议室温下食用。中医称西瓜为天然白虎汤,冷藏后西瓜类水果寒性更强,直接刺激胃黏膜,因此建议室温下食用。此外,西瓜皮与红瓤之间的白瓤俗称西瓜翠衣,性微寒,健脾化湿效果更佳,可切丝炒食或煮水代茶,减少红瓤的寒凉之性。”
“冬病夏治”夏季调理好时机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统一整体,夏季阳气最盛,人体阳气随之升发,此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可调整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冬季疾病复发。“《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夏季通过温热疗法如艾灸、贴敷补充阳气,可改善阳虚体质,减少寒邪侵袭,符合治未病理念。”马宏博说。
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妇科疾病四大类疾病,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调理。
在6月20日上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上,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经典疗法的特征。
三伏贴是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时段,进行穴位贴敷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三伏贴主要有:温阳散寒、增强免疫力、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四大作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骨关节病患者、亚健康人群、抵抗力低的儿童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运用三伏贴。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治中心主任医师杨继国在发布会上介绍:“虽然三伏贴疗效显著,但它并非人人适用,需根据个体体质和健康状况,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专家强调,三伏贴连续贴敷三年为一个完整疗程,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三伏贴的调理效果,实现从治病到防病、强身的转变。
夏季强心健脾:清补为主养心安神
“四季五补”是中医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体的养生理念,即春补肝、夏补心、长夏补脾、秋补肺、冬补肾,其中强心健脾需结合夏季与长夏的气候特点及脏腑特性进行针对性调养。马宏博表示:“夏季气温高、阳气旺盛,人体易出汗,心火易亢,同时暑湿交织易伤脾胃。”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夏季需重点调养心脏,兼顾祛湿健脾。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舒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静心。
除此之外,穴位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能起到宁心和胃,缓解胸闷、恶心的作用。神门穴(腕横纹小指侧凹陷处)则能够安神定志,改善失眠。操作:每日按压1—2分钟,以酸胀为度。
长夏则介于夏秋之间,湿热交蒸,脾胃易受湿邪侵袭,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问题。中医认为“脾主运化”,长夏需重点健脾祛湿,增强消化功能。四季通用健脾法:日常调护,巩固根本。黄芪泡水喝可补气养血,适合脾虚腹泻者。猴头菇炖汤能健脾养胃,改善消化不良。
强心健脾的协同作用。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依存。夏季强心需兼顾健脾,避免心火亢盛克伐脾土;长夏健脾可助心气,防止湿邪困脾影响心神。
食药有别新型产品需明辨
对于当前市面上流行的塑料瓶装茶饮(如“枸杞水”“薏米水”)能否起到一定的治疗功效,专家同样给出了指导意见。
此类产品与正统中药茶饮在定位、成分、功效及饮用方式上存在本质区别,其实际效果需理性看待。作为一种预包装食品,瓶装茶饮核心目的是解渴、提供风味,无需像药品或保健品一样经过严格功效验证,其配方固定,无法针对个体体质调整。虽含药食同源物质,但为兼顾口感和成本,单瓶中有效成分含量通常低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
例如,薏米水中的薏苡仁含量可能不足传统中医配伍用量的1/3,且受原料质量、加工工艺影响,有效成分含量因产品而异。中药茶饮则是基于中医理论,以预防、调理或辅助治疗特定健康问题为目标,需由医生根据辨证结果开具。
“无论选择何种茶饮,均无法替代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养生需综合调理,避免依赖单一产品。”马宏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