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反内卷大潮下,如何寻找药店多元化新打法

2025-07-16 10:36:1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启桓

 

近期,随着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反内卷”的风潮席卷各行各业。恶性竞争、价格战、产能过剩等现象频现的行业“反内卷”呼声日益高涨,并持续引爆资本市场。近年来,中国药店的分布密度已经节节攀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政策监管的不断收紧以及线上药店的强烈冲击,药店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药店企业如何破局便成为一个严肃的命题。

政策面收紧

以药养店难以为继

医保政策的调整对药店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部分药店通过违规手段套取医保基金,然而随着医保基金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此类违规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

药品带量采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采”模式则是在药品价格上给了传统药店一记重拳。所谓“集采”就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通过“以量换价”大幅降低中选药品价格,使得部分药品降价幅度超过90%。这就导致药店普遍出现了价格倒挂的现象,集采中标药品在医院的价格远低于药店进货价,导致患者更倾向在医院购药,药店销量下滑。

医保付款模式的改变又进一步压缩了消费者向溢价产品付费的意愿。新政策对医保目录内药品设定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超出部分需患者自付。这导致药店的定价权进一步受限:药店若按高于支付标准的价格售药,将导致患者自付部分比例增加,消费者就有很大可能选择其他渠道购药。

2025年,医保飞检风暴来袭,医保基金监管系统接入药品追溯码,利用AI技术精准打击虚假购药行为。一心堂因串换药品、超量开药被国家医保局约谈,这一事件让全国48万家定点药店都感到不安。药店如今的境地是:放弃医保资质意味着失去主要客源,而违规套保则面临严厉处罚。若参与集采需按中标价销售,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若不参与,则面临客户流失。除此之外,药物品类的变化也是一大影响因素,那些利润依赖高价仿制药、未中标品种的产线失去了竞争优势和利润空间。

药店数量溢出

同质竞争难获客流

近年来,中国药店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从2017年的47.2万家药店,到2024年的70.4万家,平均每家药店服务约2000人,而在部分地区,这一数字甚至不足1300人,远低于国际标准。

资本的大量涌入是药店快速扩张的主要推动力,上市连锁药店每年新增数千家门店,并购溢价现象屡见不鲜。例如,2023年漱玉平民曾计划收购辽宁天士力和济南平嘉,溢价率分别高达68倍和11倍,最终未能完成收购。

然而,在这般烈火烹油的光景下,潜藏着的是药店盈利能力连年走低的冰冷现实,曾经的利润神话也早已是风光不再。2024年的财报季成为转折点:健之佳净利润大幅下滑,预计下降60%以上,国大药房也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行业毛利率从过去的高位大幅下降。

据米内网数据,2024全年共3.9万家药店闭店,闭店率高达5.7%。国大药房已显然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2024年,将战略方向从“规模增长”调整为“高质量发展”,并成立了亏损治理小组。

虽然在上市连锁药店中,门店的增长仍是主流,但速度已明显放缓,关店、调整的力度增强。有部分专家预测,全国的药店数量降至40万家左右时,才能实现供需平衡。这意味着,连锁药店行业还将经历较长时间的周期性调整,如何破局则需要各企业严肃对待。

拓展非医保业务

布局多元化产品

此前,山东医药零售行业协会秘书长左磊曾在公开报道中指出,过往许多连锁药店的发展是吃到了医保政策的红利,但也被这种环境所束缚,实体药店的发展必须摆脱“卖药”思维,走多元化道路。“药品始终是刚需的引流品,但药店必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可以肯定的是,与药品相比,非药产品在自营品类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际市场来看,药店多元化已成主流趋势。美国CVS、Walgreens等品牌采用连锁药房与超市相结合的模式,销售品类中非药品(如化妆品、日用品)占比较高;日本的药房则通常采用“药妆店”模式,兼营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和食品,形成“健康+美容+便利”一体化零售体系。以济南大树漱玉药局为例,自六月初开业以来,此店与多数药店、超市“一个品牌占据半个货架”的情况不同,这里的货架上品牌繁多,就拿儿童藻油来说,就有来自国内外的至少7个品牌,嚼片、软胶囊、凝胶糖果等多种产品形式可供选择。“现在店内有近5000种商品,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小程序上可以选购更多国内外品类和品牌。”药店方面表示。“比起药店,这里更像药妆店。”这是试营业以来,店员们最常从顾客口中听到的评价。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毅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交流环节中指出,“药店行业现在都在做扩品类和扩服务的事情,消费者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已从单一的药品购买延伸至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多元化场景;未来扩品类主要方向:一是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用品,二是日常流量大的非功能性化妆品、食品和日用品等。”

整合优势资源

线上线下互补筑牢行业护城河

不仅是在医保政策和同质竞争方面实体零售药店行业持续承压,互联网医药健康平台的快速崛起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变局,成为影响传统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

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叮当快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发展迅猛,其提供的高效便捷服务改变了消费者购药习惯,显著分流了线下药店的客流。这些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全天候运营,整合了在线问诊、电子处方生成、医保在线支付结算以及药品配送上门等全链条服务。患者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完成诊疗咨询和药品购买,显著提升了便利性,尤其受到年轻群体及职场人士的青睐。

据摩熵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线上药品销售规模已突破600亿元,同比增幅达31.5%,其中非处方药(OTC)和慢病用药构成销售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能力较强的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等),曾作为传统药房重要收入来源的感冒药、高血压药、降糖药等品类市场份额正加速向线上转移。相较于实体药店,互联网平台依托其跨地域覆盖优势、高度透明的价格体系、会员制度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策略,建立了更强的用户黏性,而这正是多数传统实体药店的核心能力短板所在。

部分实体药店尝试拓展线上渠道或开发自有小程序,以期应对挑战,但受限于资金、技术投入门槛及线上运营能力的瓶颈,成效往往未达预期。一名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整合多元化的产品线,药店能提供健康咨询、个性化营养建议及生活方式指导等增值服务,这种更全面更专业的转型,将引领医药零售行业走向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新局面。”

实体药店更具便利性,能给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有温度的差异化服务,这也是和线上销售的区别。因此,药店要尝试“多元化”更应未雨绸缪,早做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立潮头。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