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未录取通知书”你听说过吗?

2025-07-31 11:11: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今天的挫折,将是你明天前进路上的明灯。只要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到哪里都可以打天下,到哪里都会是个英雄,到哪里都会取得成功!”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致2025级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上的一句话。

近日,今年报考港中大(深圳)但未被录取的多名考生,称收到了学校寄来的邮件,内含一份学校文创小礼物以及校长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主要是安慰报考该校但未被录取的考生。相关话题立即登上网络热搜。

没被录取也会发“通知书”

信中第一段,是学校招生办对考生的感谢和鼓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公室谨以此信,向你转达徐扬生校长的深切关怀与真挚寄语。感谢你曾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纳入人生的考量,更感谢你为追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虽遗憾未能在2025年金秋的录取名册中见到你的名字,但徐扬生校长始终挂怀着每一位曾给予我校信任的学子,并郑重委托我们将这封信送达你手中。徐校长希望这封承载着过来人心声的书信,能为你拂去些许失落,注入前行的力量。无论你未来的道路通向何方,这份来自校长和港中大(深圳)的关怀与祝福,愿能温暖相伴。”

随后,是校长徐扬生的《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收到这封信,你可能已经知道录取的结果了。”徐扬生对于考生未被录取表示“很遗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要清空自己。虽然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如果你想要走远路的话,一定要放掉身上的包袱,我们人生的路很长,高考并非你现在所想的那么重要。”

“今天的挫折,将是你明天前进路上的明灯。只要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你到哪里都可以打天下,到哪里都会是个英雄,到哪里都会取得成功!”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和朋友的高考故事,并勉励考生:“亲爱的同学,我想告诉你,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优秀与成功不是同一回事,从长远讲,优秀比成功更重要,因为优秀的人最终会倾向于取得成功,而短期的成功有时候常常只是昙花一现,在你漫长的人生中一晃而过。”

话题登上热搜后,不少考生和家长表示,这封信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根据学校官网显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于2014年,位于广东深圳市,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学校现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公共政策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八个学院以及一个研究生院。现任校长徐扬生为浙江绍兴人,是机器人与智能领域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最初针对粤浙参加综评的考生

7月28日,学校对此作出回应,为未录取的考生准备校长来信和小礼物,是学校自2016年起每年的暖心之举。

记者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最早开始发放“未录取通知书”,主要对象是广东和浙江参加综合评价测试但未被录取的考生。考生们会收到一本印着学校校名的笔记本和一封由校长徐扬生写给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

信的具体内容为:“亲爱的同学:收到这封信时,你应该已经决定去某所大学念书了。虽然你没能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但我们依然记得你,你能在众多院校中选择我们,并且参加我们所组织的综合测评考试,我们十分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亦感激你对我们办学理念的认可。”

“你们绝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但由于种种客观限制,我们没能录取你成为我们的学生,对此我深感遗憾。在录取进行的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学生与家长的来信,面对你们的关切与焦虑,我常感到爱莫能助,心中十分难过。然而,我希望你们可以知道,人生路漫漫,如果有缘,我们将来仍可重逢。高考不过是你人生路上短暂的一幕,翻过这页,你仍有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未来在前方等你去探索,请你一定要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地继续前行。”徐扬生在信中写道。

“面对即将开始的四年大学生活,你或许感到兴奋与期待,同时又感到些许胆怯与茫然。作为一名在大学教书近三十年的老师,我想要告诉你:同学,别害怕!慢慢来,你会适应新生活的。只要你敞开心扉,拥抱未知,你会学到新事物,交到新朋友。当然,你会遭遇烦恼、痛苦与挫折,但正是这些促你成长,正是因为这些体验,你才会更加珍惜辛勤付出后所获得的成功的喜悦,你的生命才会因此变得更为丰厚精彩。”

“最后,不要忘记代我向你的父母与母校的师长问好。没有他们的呵护与栽培,就没有今天这个健康又优秀的你。很快,你就要离开他们开始新的旅程,这或许是你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身边,请不要忘记他们的期待与嘱托,我相信你会把他们的爱牢牢记挂在心里。祝福你前途似锦,愿你一切顺利!”

对此《南方日报》曾报道,2016年,广东和浙江两省共有2366名考生报名参加港中大(深圳)的综合评价测试,1293人通过入学测试,获得志愿填报资格。该校在广东和浙江两省共录取236名学生,录取比例为1:10(其中广东省录取人数151人,浙江省录取人数85人)。

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其实,我国发放“未录取通知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据《北京日报》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青年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十分踊跃。以1953年为例,全国共有报考新生8.0128万名,报考人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当年被录取的新生人数共有7.154万名。每一个被录取的新生,都会接到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发放的正式通知书。除发放录取通知外,北京、沈阳、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六大城市录取新生的名单还会在当地报纸上公布。

首都的高等学校,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1956年时,北京已经拥有32所高等学校。其中,中央民族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25所院校,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1956年当年还新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在这一年,全国2.7万多名青年接到了首都高等学校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在首都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在秋季时增加到了7.7万多名。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被录取的考生,也会收到一份不录取通知书。《北京日报》早在1955年就曾报道,录取的考生由录取的学校发给录取通知书(凭录取通知书报到入学);没有被录取的考生,由所属地区(或省、市)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发给不录取通知书。不录取通知书也很有人情味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落榜考生的殷切鼓励。如1964年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的未被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你未被录取,希望你能在生产劳动战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愉快地、积极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此外,国外的不少高校也有给学生发拒信的传统,且拒信会有特定的模板和格式,例如“申请我们学校的人很多,每个人都不错,可你没有排在前面。学校只能选择那些适合的学生录取。”或“感谢你申请我们学校,你本来已经十分优秀了,但是由于今年申请的学生格外竞争激烈,所以被拒绝。”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