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近日,某演员在播客中分享了自己“干吞”蒙脱石散导致短暂窒息的惊险经历,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和讨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面对吃药这件事总想“走捷径”——用饮料送服、擅自增减剂量、症状缓解就停药……这些看似“讨巧”的做法,实则暗藏健康风险。这位演员的“爆料”不仅让公众对药物服用方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再次敲响了用药安全的警钟。
“讨巧”吃药屡见不鲜
日常生活中,干吞药物、胶囊拆开吃等“讨巧吃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人甚至将其视为“省时省力”的智慧,却不知已埋下健康隐患。
“反正都是咽下去,用什么送服都一样。”在济南一传媒公司工作的孙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将几粒治疗脾胃的药放进嘴里,喝了一大口早上买的咖啡,快速咽了下去。日常生活中,用饮料替代温水送药是最常见的现象。像孙先生这样的年轻人尤其偏爱用咖啡、果汁、奶茶送服药物。有调查显示,超过40%的上班族曾用咖啡送服感冒药,25%的家长曾用果汁给孩子喂抗生素。殊不知,果汁中的果酸会破坏抗生素的稳定性,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与降压药产生拮抗作用,导致药效失效或副作用加剧,稍不注意,药效就打折扣。
对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认为自己“久病成医”便擅自调整剂量,也是常见的用药误区之一。老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随意调整用药方式易引发药物间相互作用,风险成倍增加。还有人觉得“药吃多了好得快”,为了“巩固疗效”自行增加药量;也有人担心药物副作用,症状稍有缓解就立即停药,如此可能使病情反复、产生耐药性。此外,“囤药乱吃”“经验用药”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不少家庭常备药箱里的药品过期已久,却仍被拿来应急;还有人根据亲友的“经验”,把别人用着有效的药拿来自己吃。殊不知,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因个人体质、病情阶段不同,适用的药物和剂量也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头痛,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与偏头痛的用药完全不同,盲目服用止痛药可能掩盖真实病情。
警惕药源性疾病
“讨巧吃药”的行为背后,是对药物特性的认知不足和对健康风险的忽视。这些看似微小的“偷懒”,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药效打折或失效是最直接的后果。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都有严格的生理规律,比如肠溶片需要在肠道中溶解才能发挥作用,若嚼碎服用,药物在胃中就被破坏,不仅无效还可能刺激胃黏膜;用牛奶送服四环素类抗生素,牛奶中的钙会与药物结合形成沉淀,导致药物无法被吸收。
更严重的则会引发不良反应,儿童和老人是用药出现问题的高危人群。今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中提到,从年龄分布看,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占8.7%,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33.4%。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品占81.0%,中药占12.1%,生物制品占3.9%,无法分类占3.0%。从累及器官系统看,排名前3位依次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
“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耳鼻喉及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主任林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很多抗生素类药物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出现听力问题时,把成人常用药缩小剂量给孩子服用是不科学的行为。“有些孩子对耳毒性药物更加敏感,稍有不慎,可能会出现‘一针致聋’的情况,家长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科学用药有讲究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专家表示,规避“讨巧吃药”的误区,需掌握科学用药原则。
治疗疾病如何用药首先要严格遵医嘱,不擅自调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包括剂量、频次、疗程等。服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明确用法用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切勿凭“感觉”或“经验”自行更改。例如,降压药、降糖药的剂量需精准控制,随意增减可能导致血压、血糖剧烈波动,引发严重并发症。
送服药品时一定要避免“混搭”。除非说明书特别注明,否则送服药物必须用温水,且水量要充足(一般不少于100毫升),确保药物顺利进入胃部。服药期间应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饮品,同时注意与食物的间隔时间——胃黏膜保护剂需饭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需饭后服用,这些细节都会影响药效。
药品的储存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直接影响其稳定性,需按照说明书要求存放,例如胰岛素需冷藏、硝酸甘油需避光。同时,药品应分类存放,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在儿童和宠物接触不到的地方,防止误服。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等群体用药应选择儿童剂型,使用专用量杯或滴管精准量取;老人服药时最好有人协助,避免漏服、误服;孕妇、哺乳期女性用药前要咨询医生,防止药物对胎儿或婴儿造成影响。
【点击】
盛夏药品要合理“避暑”
近期,我省持续高温多雨,湿热会影响药品的储存。药品若储存不当,不仅易失效,服用后可能会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因此,让药品合理“避暑”,是药物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药学主管药师王琦介绍,环境对药品储存有很大影响。“比如温度过高,可加快药品的挥发、变形或变质,像乙醇易发生挥发,栓剂会发生软化,抗生素、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易发生变质。而温度过低会导致乳剂、胶体制剂变形分层,一些液体制剂析出结晶醇。”
“湿度过高药品易变潮湿,会发生发霉、潮解、稀释及变形等现象,比如阿司匹林片吸收水分后分解为水杨酸和乙酸,对胃肠道刺激性会增强。”王琦举例说。“湿度过低的话片剂可能发生裂片,湿度太低还易使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磷酸可待因等药物风化。”
此外,一些药物需要储存在避光条件下,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喹诺酮类药物、硝苯地平等,要避免日光直射导致变质。一些药品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还有一些药品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碳酸化而变质,影响药效。
那么,炎热夏季药品如何合理“避暑”?王琦表示,注射剂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疫苗等,温度过高易失效、变质,需要在2℃—8℃冷藏。抗菌药物的注射剂避光储存在阴凉处,温度不超过20℃。油溶液注射剂应避光、防热储存,而水溶液注射剂主要注意防冻。常见的片剂需密封保存,防止受潮、霉变、变质,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胶囊需控制温度不高于30℃,湿度保持在70%左右,防止受潮粘连、霉变,需存放于阴凉处。同时,水分、热、光线易导致糖浆剂发生霉变、酸败、产生气体等质量变异,应以防热、防污染为主,在10℃-30℃处储存。软膏剂需密闭、避光,置干燥处,在25℃以下储存,同时注意避热、防冻。栓剂需在30℃以下密闭储存,温度过高会导致栓剂融化变形,宜存放于阴凉处。像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这类制剂一般含有防腐剂,但夏季一旦开封,容易滋生细菌,因此开封后的放置和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一个月。
有人认为药品放冰箱就“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王琦介绍,胰岛素等生物制剂、血液制品、疫苗、益生菌制剂、栓剂等比较适合储存在冰箱。但也有一些药品并不宜冰箱储存。“比如糖浆剂,止咳糖浆在冰箱低温环境易导致其析出结晶,影响疗效,甚至可能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红霉素软膏低温下易导致药品分层,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气雾剂、喷雾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药品,低温可能导致喷药不畅、药雾不均匀,影响疗效。还有拆了包装的片剂、胶囊剂、散剂,如阿托伐他汀钙片、醋酸钙胶囊、蒙脱石散等药品,容易受潮变性,冰箱内湿度较高,不宜冰箱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