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国内 > 内容详情

麻辣王子转型突围记 从平江小厂到年销15亿元背后

2025-09-09 10:17:4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杜姿霖

 

“一包辣条,让小镇企业家年入40亿元;与卫龙齐名,坐稳辣条界半壁江山;从传统零食到走出国门,成为留学生的‘家乡印记’,这根辣条究竟有多大的魔力?”在哔哩哔哩的一条科普视频中,视频UP主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零食品牌麻辣王子。

2024年,这个从湖南平江走出的品牌交出亮眼答卷:销售额突破15亿元,麻辣辣条市场占有率达51.2%,成为细分赛道绝对领跑者。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辣二代”张子龙及新营销团队的助推下,其跨界玩法频频“出圈”,让品牌从货架上的零食,蜕变为Z 世代日常陪伴的“生活搭子”。

“麻辣王子”诞生记

湖南历来是中国休闲食品产业的“重镇”,以一省之力贡献了全国休闲食品年产值的1/3、休闲熟食年产值的3/5,中国休闲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诞生于此,也是全国零食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而湖南平江,更是被誉为“中国辣条之乡”。

2021年,“平江辣条”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全县辣条企业达120家,产值占全国辣条产业份额的1/3以上,带动上下游超10万人就业;更关键的是,全国600多家辣条企业中,90%由平江人创办,形成了独特的“平江辣条产业生态圈”。

辣条的诞生,或许可以称为一场“绝境求生”。1998年,湖南平江遭遇特大洪水,大豆减产让当地传统酱干产业全线瘫痪。从广东打工归来的李猛能,与生意受挫的邱平江、钟庆元聚在一起,为谋生计大胆创新,尝试用面粉替代紧缺的豆粉,又结合去四川出差时尝到的火锅麻辣风味,加入花椒、融合平江酱干工艺,做出了第一根麻辣味“辣条”。但彼时的平江人称辣条为“麻辣”,而非辣条。

麻辣王子创始人张玉东的入局,则包含着对于“中国味道”的自信。2002年,原本做茶叶生意的张玉东发现,辣条与茶叶一样,都是中国人的“原创美味”,即便当时辣条屡遭曝光“脏乱差”等问题,但消费者对于这口麻辣的喜爱从未降温。

调研后张玉东认定,“辣条赛道潜力巨大”,麻辣王子便应运而生。建厂初期,辣条发明者李猛能以顾问身份驻厂两个多月,手把手帮他调试口味,让麻辣王子的起步少走了许多弯路,业务很快步入正轨并逐步扩大。

2012年前后,我国辣条行业初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但“不健康”的标签也始终如影随形。为改变这一现状,张玉东毅然启动“二次创业”,砍掉年销3亿元的爆款“如意棒”及多款低端产品,将全部精力投入至“麻辣王子”这一大单品;随后投入3000万元建成行业首个10万级GMP制药洁净车间,工人需穿无菌服、经风淋、消毒等三重防护才能进入。2017年起,又将甜蜜素、色素、化学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逐步取消,自此“健康辣条”开始成为麻辣王子的终极发展目标。

25年的深耕也换来了麻辣王子从“小作坊”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2023年,企业销售额破10亿元,宣布进军全国市场;2024年销售额再攀新高至15亿元,麻辣辣条市占率突破51.2%。

“麻辣儿子”操盘实录

“你可以说我永远超越不了我父亲,但也可以说我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越我父亲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我父亲把平江辣条带到全中国,我要把中国辣条推广向全世界。”提到麻辣王子的“破圈”操作,“辣二代”张子龙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作为品牌线上营销负责人,2023年,他因“被父亲隐瞒亿万家产20年”的话题意外走红,但真正让外界记住的,是他为品牌注入的Z世代基因。

这位年轻管理者的营销玩法,完全跳出了传统食品品牌的框架。在直播间策划“辣条时装秀”,用辣条包装袋设计成短裙、披风,直播间峰值观看人数超50万;线下赞助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打造“麻辣能量站”,推出辣条味冰淇淋、辣条气泡水等跨界衍生品,在平江建起辣条博物馆,设置“辣条制作体验区”“辣条历史墙”,年接待游客超20万;甚至“闯入”年轻人的婚礼,推出“辣条婚礼计划”,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累计超10亿。这些贴近Z世代生活场景的玩法,让麻辣王子从“吃的零食”,蜕变成为年轻人追求“松弛感”“趣味感”的情感符号。

调查中记者发现,正是由于张子龙的“接地气”,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他亲自下场在评论区回复网友,用“我也是打工人,只是老板是我爸”的自嘲化解“富二代”争议;在短视频里分享自己从“找不到工作”到“做辣条营销”的成长故事,把个人经历与品牌叙事绑定,让年轻人对麻辣王子产生“同龄人共鸣”。

但这位“年轻舵手”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花式营销背后是悄悄涨价?”“麻辣王子这波涨价其实拿捏了中产焦虑,年轻人宁愿多掏钱也要安全,传统厂子还在拼低价,它已经靠健康人设收割钱包了。”“做好自己的品牌,没必要用广告语来内涵行业其他品牌”,这些声音,成了麻辣王子这位“领跑者”必须面对的“甜蜜烦恼”。

经历外界质疑的同时,张子龙身上的担子也愈发沉重。据悉,公司为他负责的电商板块定下2025年销售额3亿元的目标;2025年2月的高层会议上,张子龙的母亲,也是麻辣王子的总经理黄晓丹与总经办一起,为张子龙制定了为期十年的“总经理成长计划”,若未通过评估,张子龙也随时可能被调整岗位。

面对这份“压力与期待”,张子龙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我不爱说野心,但这几年跟着团队做营销、跑市场,对接班这件事,我心里很笃定。”

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末,“麻辣儿子”商标注册成功,未来是否会有相应IP 衍生物的出现,值得期待。

“麻辣”还是“甜辣”?

在饮食文化极其丰富的中华大地,无论是豆腐脑、汤圆、粽子,甚至是辣条,“甜咸之争”永远是人们茶余饭后热衷讨论的话题。这种味觉偏好的地域分化,在辣条行业演变为“北卫龙(主打甜口辣条)、南玉峰(麻辣王子前身)”的江湖格局。

沙利文2025 年3 月发布的《中国辣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给麻辣王子的“赛道选择”吃了颗定心丸。2024 年中国消费者辣条口味偏好中,“麻辣味”占比49.3%,首次超过“甜辣味”(38.4%),“麻辣党”正式成为市场主流。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另一位行业龙头卫龙的战略调整。2023年成功上市后,卫龙加速布局魔芋爽、菜制品等多元化品类,试图从单一辣条品牌向综合辣味零食巨头转型。卫龙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卫龙美味蔬菜制品营收14.61亿元,同比增长56.59%,营收占比高达49.7%,超越调味面制品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营收支柱。

当被问及是否会跟风扩张品类时,麻辣王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据公开信息,2025年4月,麻辣王子在深圳举办庆功会暨进军深圳发布会,创始人张玉东在现场强调“未来五年仍专注麻辣辣条”,用行动呼应品牌slogan“辣条一出生就不是甜的,而是正宗麻辣”。

事实上,这场“甜咸之争”的本质,也是辣条行业从“垃圾食品”向“健康食品”转型的缩影。

当麻辣王子率先实现全线产品无防腐剂,采用玉米淀粉基可降解包装时;卫龙也先后推出“低盐低油”系列产品,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高度不断提升。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曾被贴上“垃圾食品”标签的品类,正在通过头部企业的竞争完成价值重构。他们也在用行动证明,在这场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无论是多元化探索还是单品深耕,只有精准把握味觉变迁与健康需求,才能在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谱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崔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