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成长周刊】地上一点烟 空中全“看”到

2020-12-03 15:30:3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一张比例尺稍小一点的地图上,要想找到山东滨城区并不容易。可是,通过对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分析,却可精准“捕捉”到这里发生的着火点———这是近期山东科技大学一个科研团队在做的事情。

据统计,2020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共有460余项技术成果实现了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5亿元;涉及煤炭智能装备、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服务合作单位200家以上,覆盖全国70个以上地市,为行业和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空地”一体化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秸秆焚烧火点监测

灰彩图像下的高科技含量

前一段时间的一个普通下午,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卫星监测到: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监测员张文华立即发送火点快报,信息详情几分钟上报至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提前消除了安全隐患。

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孙林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之一。

当他站在大屏幕之前,面对记者侃侃而谈的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高大上”被浅显的语言层层揭开神秘面纱。

“定量遥感,就是研究图像信息,普通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张灰色或者彩色的图片,但在我们眼里,就可能代表一个个着火点、一片片污染源。”孙林告诉记者,如何将所学专业应用到生活中去,将高大上的卫星遥感实现“接地气”的科技成果转化,这是摆在孙林团队面前的课题。“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把遥感卫星观察地球的数据下载下来,进行复杂的建模、分析,经过反复的科学实验,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才算迈出从遥感到应用的第一步。”

一份卫星数据,通过建模分析,需要判断出哪些地方在烧荒、哪里的湖泊被污染。这其中有没有误判?准确率高不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模型计算经常会导致结果严重偏差,这样的误差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法完成实际应用,孙林表示:“减小误差、提高预判精准度是定量遥感实现应用的关键门槛。”

最终,孙林及其团队打造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范围内高时效性、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成功实现山东全省范围内秸秆焚烧火点监测。

要做就做“接地气”的科研

其实,类似的场景在山东科技大学不胜枚举。

利用卫星数据研发监测系统守护绿色青山、在疫苗运输车上安装山科大科研团队研发的微纳传感器监控车辆行程、生产智能采矿机器设备服务各大矿山企业、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实验室团队研发芯片用于医疗诊断……在山东科技大学,一项项科研成果越来越接地气,转换到人们生活中去。

从一开始建模不成熟到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开始监测不准确到逐步提高准确度,最终,市场对经过磨练和检验的科研团队成果敞开了大门:承接国家气象局项目,用科技为“风雨雷电”把脉画像;承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项目,用卫星数据守护绿水青山;承接青岛市即墨区、黄岛区水文局项目,用技术服务家乡一方水土……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华表示,一代代科大人,依托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需求,与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和科技需求对接,不断以创新转型激发优势领域的内生研究动力,利用优势学科的科研力量,通过艰苦奋斗、不懈追求,让研究成果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

一年转化科技成果460余项

据统计,2020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共有460余项技术成果实现了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5亿元,涉及煤炭智能装备、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服务合作单位200家以上,覆盖全国70个以上地市,为行业和区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科研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全年科研立项共计2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8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2020年度,获国内发明授权专利数291件,国际授权发明专利数15件,PCT专利公开公告数据104件”……

据介绍,目前,以新能源、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已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学校组建能源学部、人工智能学部等,协调多学科联合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成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已成为产学研项目“蝶变”的场所。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杨芳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