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鄌郚:爱“乐”之城

2020-12-14 09:33:5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鄌郚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是一个因吉他而闻名中外的“网红”小镇,这里是一大批国产品牌乐器的故乡,被誉为“中国电声乐器基地”。在这个小镇里,大多长年在家务农的农民,都成了熟练制琴和调音的一把好手。村民们拿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随着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世界吉他产业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有数据统计,这里电吉他的产量占到了全国的三成以上,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这里也是国际知名乐器品牌芬达等的代工地,也许你手中正弹着的吉他便是出自于这里。

在迪生乐器的工厂内,一把把吉他挂在墙上,它们将被销往国外。

发端

鄌郚镇地处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西南部,在22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0万多人口。据了解,其中从事乐器生产的,就超过了一万多人。

从昌乐县火车站来到鄌郚镇,车程近一个小时。一路向西,进入大沂路,再向南行,马路边伫立着一把红色的电吉他雕塑。看到这个雕塑便得知,鄌郚镇到了。

和北方小镇相比,这里并无二样。宽敞的县道上车辆往来不绝,货车驶过,扬起灰尘。路边伫立着指示牌,指示牌上写着的则是乐器厂的名称。细看会发现,这里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制作吉他的工厂。

工厂车间内,妇女们的身影忙碌着。谁能想到,从木料打磨开始,安装琴弦,区分音品,到最终调音,这样的艺术品竟是出自农民之手。

据了解,乐器产业作为鄌郚镇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鄌郚公社创办了一家社办民族乐器厂,主要生产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80年代末,在青岛举办的全省经贸展销会上,一个韩国的乐器经销商偶然发现了鄌郚乐器厂的展品,双方合资,于1993年成立了缪斯乐器公司,从事吉他生产,这是昌乐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

慕名而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鄌郚乐器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了产业链条完善、国内一流的电声乐器生产基地。而多年的积累,也让这里的配套更加齐全。

到目前,乐器生产及乐器配件加工企业已发展到80余家,其中22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这里年产电吉他、木吉他、电贝司以及乐器配件近500万件(套),其中电吉他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6%,销往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业内,鄌郚吉他小镇名气颇高,不少乐器企业的老板慕名而来。迪生乐器便是其中一个。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鄌郚镇乐器孵化园工业园,工业园内有多家乐器工厂。迪生乐器也位于工业园内,工厂内,一把把吉他挂在墙上,它们将被销往国外。工人们娴熟地制作着手中的吉他,做工精细且不紧不慢。

“这个地方很小,但是很有名。”迪生乐器的老板娘介绍,他们夫妻俩从浙江来到山东,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产业优势和工人优势。“这里是行业的集散中心,工人更熟练,配套更齐全。”

来鄌郚之前,夫妻俩也是做乐器行业的贸易。老板娘介绍,老板本人就是乐手,喜欢乐器,也懂乐器。“工厂大同小异,但是我们希望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做出一把吉他,不仅仅只是复制,我们希望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迪生乐器主要做电吉他,定位为中高端,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电吉他年销售额达三千多万。

自主品牌

生产车间里繁忙有序,时断时续地传来调音旋律。上百把颜色各异、造型多样的吉他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厂房的展示墙上。工人们经过选材、琴柄和面板制作、调音等13个制琴步骤,一把把吉他在妙手中生成。当然,这些被正细心地赶制出的吉他将销往海外。

赵卫国是雅特乐器加工厂的负责人,与鄌郚镇众多以代工生产为主的加工厂不同,赵卫国的雅特乐器走的是另一条发展之路。他成立了自主品牌,并且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在赵卫国看来,“打响自主品牌战略是必由之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回头客越来越多。据媒体报道,唐朝乐队、郑钧乐队、黄贯中乐队等大批专业乐手都成为他的粉丝。在赵卫国的带动下,如今鄌郚镇已有十几家专门做中高端定制产品的企业。几年来,全镇也拥有了“仙乐”“大树”“胜利者”“PIY”等近40个乐器品牌。

此外,在赵卫国的带动下,鄌郚镇不少企业开始模仿他的经营模式进行转型。

赵卫国介绍,他最早做这个产品是基于鄌郚镇当地的环境,“众多的人在从事这个行业。后来当越做越成熟的时候,感觉自己的产品也能够跟世界一些品牌,在品质方面相提并论,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做自己品牌的念头。”

“国内的一线乐手们和后起之秀都比较看重我们雅特这个自主品牌。由于我们这么多年对品质的控制和满足每个乐手自身使用的需求上下了功夫,所以对我们产品认可度比较高。”赵卫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转型

王先生(化姓)是鄌郚镇人,他介绍,曾经他在乐器加工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他还是选择外出打工。虽然每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但是小镇无法吸引年轻人留下。村民介绍,在工厂里干活的多是年龄较大的村民,且以妇女为主。

村民们拿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这样的景象在此上演。记者了解到,数量众多、工资较少的农民一直是鄌郚乐器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这成为乐器小镇发展的牵绊。

鄌郚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乡镇乐器行业很难吸引有技能的年轻一代进入,而现在的技术工人,绝大多数年龄在50岁左右,乐器制作技艺很难得到传承和发扬。“乡村要振兴,关键依靠人,但是目前农村很多人才、青壮年在外就业,不愿意回农村发展,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2009年6月,鄌郚镇被授予“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2010年以来,国外市场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鄌郚乐器企业再次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吉他小镇下定决心促转型,此后拉开了鄌郚镇乐器产业转型发展的序幕。

据了解,为加速乐器产业发展,2012年3月,镇政府成立了昌乐县乐器产业发展中心,专门为乐器企业服务。2013年,依托该中心建设成立了昌乐县鄌郚乐器创业园。2018年10月,鄌郚镇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镇乐器企业商标注册总数达到了40多个。近年来,鄌郚镇通过淘宝、亚马逊、微信等平台发展了120多家乐器小微电商企业,近2000名电商人才诞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施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