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域周刊】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庆云实践

2020-12-18 10:43:3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德州庆云的体育产业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40 多年来,产品由最初的低端武术健身器材,发展至如今的高端人工智能运动装备。

自获批山东省首批体育产业基地以来,庆云县便将体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植,2018年实现总产值40.35亿元,增加值11.7亿元,增加值占年度GDP比重的6.7%,装备生产从业人员4万余人,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庆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9年上半年,庆云县启动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当年12月,评估专家组到庆云县实地考察,现场评估,对庆云县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2020年3月11日,根据体育总局2019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结果,庆云县被评选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因缘际会 体育产业落地生根

上世纪70年代,庆云县因地碱水咸,不适宜庄稼生长,为解决吃饭难的问题,很多群众选择外出经商,形成了“万名货郎闯关东”的销售大军。特别是崔口镇,许多村民到附近县市体育用品企业打工,他们在积累了一些资金和技术后,有的开始回乡创业。久而久之,镇上逐渐形成了众多生产体育产品的家庭作坊,他们前店后厂,数量可观,逐步形成体育用品生产销售集聚地,体育产业初具雏形。

“1997年,我们初创公司,当时就在家里配备几台切割机、电焊机,依靠人工进行简单地加工制作,产品也都是一些简单的校园体育器材,开始接一些小订单。”说起20多年前的创业经历,庆云县京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温金粉感慨的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2000年左右,家庭作坊逐渐完成向民营企业的蜕变,他们纷纷成立体育器材公司,奠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庆云县崔口镇获评“山东省首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庆云体育器材的品牌不胫而走。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庆云已培育各类体育制造及销售企业142家,通过国体认证企业达到4家,产品由最初的低端武术健身器材,发展至如今的涵盖室内外健身器材、塑胶跑道、海绵产品、文教用品、玻璃仪器用品等十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吸纳从业人员5万余人,产业集聚度持续攀升。”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建岐介绍说。

   抱团出海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庆云体育产业也是一样。虽然庆云的体育企业数量多,但大多都生产低端产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等发展瓶颈逐步显现,如何突围?

思则变,变则通。庆云县选择企业抱团发展。组织联合全县体育生产加工企业,成立环渤海体育产业联合会,为企业寻求发展新思路、探讨发展新领域搭建合作平台。鼓励企业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产品研发方向,形成低端产品、中高端产品有序发展、错位发展,并由此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庆云县发挥联合会作用,打造全县体育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互助合作平台、对外拓展平台,构建起技术创新、采购供应、融资互助等联盟作用,降低配套成本,提升联盟企业的抗御融资风险能力,努力使产品由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在抱团发展的指引下,庆云县一大批体育生产企业脱颖而出。世纪星文体器材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瞄准二代智能路径器材、伸缩看台、翻板座椅等高端产品,走高端产品路线,市场份额逐年递增。冀鲁体育器材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电动撑杆跳高架这一高端单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供大型赛事活动,以此带动公司品牌发展,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博林体育器材有限公司则专注体育器材配套,自身也得以快速扩张,达到全国体育器材配套企业前三的位置。

“抱团发展,不是竞争,而是互补,有利于企业依据自身科学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庆云县世纪星文体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环渤海体育产业联合会会长张海生介绍说。在庆云,像世纪星、冀鲁体育、博林体育一样,很多体育企业都尝到抱团发展带来的“甜头”。目前,庆云县体育产品已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40%的产品销往亚非欧美的5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绵垫、跳高标杆、运动地板、运动座椅等设施装备多次入选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综合型体育盛会采购范畴,体育产业全国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体育器材成为庆云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完善机制 打造体育产业新高地

世纪星文体器材有限公司是庆云本土体育龙头企业,今年疫情的暴发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3至5月份订单同比下降50%,但6月份订单快速回升,这给企业运转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压力。

得知这一情况,庆云县金融部门积极应对,联合全县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500万的低息贷款,切实缓解的资金压力,给企业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世纪星文体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托寿林说。

庆云县将体育产业列为全县六大产业之首重点培育,完善体制机制,厚置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全力打造体育产业新高地。该县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专班,重点推进体育产业链条延伸、壮大、集聚等工作。专门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园建设,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先保障支持。设立5000万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财政扶持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活水更好浇灌体育产业。与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院校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保障体育产业发展的科研和市场体系支撑。组建企业开办代办帮办队伍,实施重点审批手续项目帮办代办,根据企业群众需要提供个性化套餐服务,实现“企业开办一日落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吴绍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