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德地图发布《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交通健康指数同比变好城市TOP10中,海信技术方案助力了其中的5个城市。
记者了解到,海信智能交通经过22年发展,其技术方案已经应用于147个城市。在全国39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36个城市都在用海信的解决方案,占比达92%。如今,随着新基建大幕拉开,海信智能交通发展也驶上快车道,未来将以更加关注个性化的场景体验掘金智能交通蓝海。
海信济南智能交通运维工程师在路口调试信号机
助力5大城市疏堵提畅
近日,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中公布交通健康指数同比变好城市榜单,其中海信助力5大城市跻身Top10。
据了解,这5个城市分别为西宁、贵阳、银川、佛山、深圳。以银川为例,海信2014年就为银川城市交通改善服务,在2018年6月,海信协助银川交警深度参与了“疏堵提畅”工程,仅用三个月,便将第一季度曾排名全国“首堵”的银川,于第三季度“踢出”城市拥堵榜外。
2020年,银川在高德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指数”同比变好城市TOP10中排名第7位,在“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拥堵同比下降城市榜TOP10中排名第5位,打造了令业内瞩目的“银川模式”。
在深圳,交警支队2020年制定了“微治堵攻坚战”实施方案,海信协助光明大队、鹏城实验室针对光明片区日常交通分布特征,结合该片区特有道路结构,对该片区实施平峰快速通过、高峰效益最高、夜间快速转换的方案控制策略。
同时,设计实施较大规模的网格化区域绿波,总计涉及5条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共计52个路口。
经优化后,路口实际通行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改善,部分关键路口车辆排队长度比原先明显减少,路口通行基本一次通过路口。
数据显示,近年来,海信助力全国多座城市在交通改善方面取得亮眼成绩:2018年,海信助力五大城市跻身2018全国拥堵同比下降TOP10榜单,并占据前四名;2019年度全国拥堵缓解城市TOP10中有7个使用海信方案。
服务全国147个城市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交通管控技术和系统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但一直到2000年以前,受制于经济水平、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等因素,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由西门子、泰科等国际巨头把持。
海信入局智能交通是在1998年,“我们专门花了几万钱去调研,发现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市场很大,而且国内没有形成领头企业和充分竞争格局,全国的底子都很薄弱。”海信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陈维强1998年从哈工大博士毕业来到海信不久,就加入到智能交通研发团队,一路参与见证了22年来海信在这一领域的一步步发展。
据了解,进军智能交通,海信最初确定了两条产品线,一个信号控制系统,这是整个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围绕产品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海信做了很多攻坚,并且在国内最早研发拥堵控制体系。
2005年,海信迎来在智能交通领域发展的重大机遇,这一年,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招标。
“这次招标从硬件性能、软件功能,到售后服务,还有协议是否开放,都有很高的要求。国外的信号机厂家如西门子、泰克都参与竞标,经过多轮测试,海信得分最高。”陈维强告诉记者。
自此之后,海信打开北京市场,迄今北京有一半的信号机都是海信的。以此为开端,以海信为代表的国产交通信号机开始在国内市场逐渐替代国外品牌。
数据显示,目前,海信治堵技术方案已经应用于147个城市。在全国39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36个城市都在用海信的解决方案,占比达92%。
不一味追求算法先进性
记者了解到,在拿下多数市场份额的背后,海信做到的并不仅仅只是硬件设备上的突破,还有更重要更复杂的是信号调优工作。
“交通信号机不像电视,装上就能用,需要工程师的调试做到最好。作为调优工程师我3年去了1000个路口,去了全国很多个城市,我们就像绣花一样研究制定精细化的通行方案。”海信智能交通事业本部副总经理陈晓明说,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原有路网固定的条件下,他们就是要通过智能调优,不断挖潜让道路通行效率最高,精细地调整市民的出行感受。
数据显示,关于信号控制场景,海信目前已提出了围绕拥堵、干线、行人、优先等6个主题在内的40种控制策略。2020年,海信自主研发的行业首个交通领域的知识图谱交管云脑投入应用,该技术可自动发现与诊断多种交通问题。
凭借在知识图谱等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持续积累,海信还参与了IEEE P2807《知识图谱架构》的制定,主导了标准中知识建模、图谱隐私等模块的编写,标志着海信云脑技术开始引领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如今部分企业越来越痴迷高新技术而忽视传统交通工程技术、过于强调机器的“人工智能”的情况,海信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1月29日,在海信智能交通2020年度大数据线发布会上,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副总工程师孙永良表示,“过去行业一直追求实时自适应控制和算法先进性,想用一个模式公式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交通还是太复杂了,一个模型很难搞定。没有经验指导下的自适应控制,抗干扰很差。完全机器自适应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他认为,在后智能交通时代,行业应注重将人工调优的经验和大数据的经验融合起来。
个性化体验是未来发展核心
据了解,随着“新基建”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官方明确其范围界定后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中,智慧交通建设作为AI、云计算、5G等技术的融合点,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发展新基建的重点方向。
2021年开年,北京、深圳、上海、南京、苏州、武汉等地轮番出台相关政策,智慧城市成为下一轮区域竞争的关键词。 如北京、深圳都提出“到2025年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上海则提出“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值此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智能交通行业与近年来又迎来许多互联网巨头入局,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来势汹汹”,智能交通市场新一轮竞争或将愈发白热化。
对此,海信智能交通事业本部总经理王雯雯表示,深耕智能交通领域,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和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科技力,一方面深入结合交管业务的真实需求,以始终为客户提供价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所突破。
她告诉记者,“海信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能把人工调优的经验和大数据的经验融合起来。通过信号机一点点积累交通控制策略,这种经验不是短时间能积累出来的。”
“过去二十多年的智能交通,我们更注重设施完善和信息化建设,但未来的智能交通,将会更加关注个性化的场景体验,核心是要能提升居民出行、管理提效的获得感。” 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马晓龙则表示,市民出行需求也在从“能到达、准时达”逐步向“更加注重安全、舒适、便捷的高品质出行体验”更新演进,提升服务智能的获得感、出行便捷的幸福感,这将是智能交通“后建设时代”关注的核心。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黄寿赓 实习生 夏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