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领读周刊】苗炜新书《文学体验三十讲》出版

2021-04-10 10:37:0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初,作家苗炜新作《文学体验三十讲》出版。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并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他人、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

春暖花开,日前,苗炜携新作举办作品分享会,与凤凰网读书主编魏冰心、读库副主编杨芳州展开对文学阅读的交流与探讨,探索读者如何通过文学阅读去感受更加广阔的世界。 

听成为读的另一种方式

在新作《文学体验三十讲》里,作家苗炜熟稔地将文学作品与个人体验结合起来。从作品改编的电影聊到文本,从一个画面聊到一首诗的意象与文学作品带来的感受。这里面,有作者的阅读体验,也有作者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他说:“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看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

《文学体验三十讲》事实上来自苗炜的一档音频节目。碎片化阅读时代,繁忙工作之余,生活重压之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听音频,听书,丰富自我。区别于用眼睛阅读文字,苗炜形容,如今,听音频节目就像是在替自己翻阅一本书,“翻完了,也算是看完了。”他随后解释,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想读的书,这时“听”就会成为“读”的另一种方式,“我年轻时每天会读三四个小时的书,特别想把所有我感兴趣的书都读完。但是,当我现在每天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读书时,我发现,把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读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特别依赖听。因为听可以带来很多有趣的内容。而且,你听的时候会得到很多跟你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会令你产生兴趣,也会是特别好的补充。”

“我其实并不是要在《文学体验三十讲》里面给大家讲故事,讲这本小说写的是什么。”苗炜说道,这些东西并不能激发你想传递信息的欲望。这本书特别促使我愿意去写,愿意去表达的一个特别大的动力,是我想把以前看过的书之间的联系能够总结出来。比如,我在这本书中写到一本名为《背对世界》的德国小说,讲的是你要更多地跟自己的内心发生关系,少关心世上发生了什么事。我不是劝大家多读书,我是劝大家注意一下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手机真是一个特别要命的‘敌人’,而且会毁掉你的眼睛。所以,只要屏幕时间少1个小时,你就能多1个小时干点别的,这挺好。”

看得深刻比看得多重要

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苗炜通过一系列文学名著讲述了自己对死亡、爱情、衰老等问题的思考。他介绍,最先激发自己写第一篇文字的不是小说,而是一件真事,“《纽约兄弟》中有这样两个人,他们逐渐跟这个社会隔离,慢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屋子里,然后饿死了,这是一件真事。我把自己封闭在屋子里,感受那种慢慢地不与人来往的状态,之后开始写下第一篇文章。”

在苗炜看来,写作的热情有时不在于有多少人看,而是有人比你看得更深刻。他说,自己写完文章后发到网上,想看看别人有什么反馈。结果真有一位广州读者给他留言,这位读者也特别喜欢《纽约兄弟》这本小说,她甚至在去美国中央公园玩的时候还特意站在公园的冰面上,慢慢闭上眼睛模拟书中的情境。“《纽约兄弟》不是一本特别流行的小说,我没想到有读者会在中央公园按照小说里的情节去回想、感受故事里的人物。我不知道哪本书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触动,但我希望去挖掘那份触动。就像这个女孩看完《纽约兄弟》之后的那种触动,我总觉得这比文本分析、文艺理论分析更重要。”

在谈到阅读时,苗炜称,当你读一本书时,你可能会产生一种物理感觉,“比如,你看一本有700页的小说,看到100页时,你会猜测它接下来的叙述。之后,你对这本书的空间感会随着这个故事的发展不断猜测。那么,你在对这个物理过程捕捉的时候,会建立一个叙述逻辑和期待。再之后,你会通过书对一位作家的谋篇布局有猜测、有期待、有认识,这些都是纸质书带给你的。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就会让你有兴趣去看更长的书。同时,你还有一种自信。你能够看到前面推测后面,看到后面记住前面,对大脑是一个特别棒的补充。”

“所以,当你能够说‘我对一本书的期待越来越厚,看到特别厚的书就会兴奋的时候’,我觉得你从书中得到的乐趣也会变得更大。”苗炜说道。

文学有心灵疗愈的功能

从古至今,关于文学,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在苗炜看来,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好处。他随后解释:“因为文学会让一个人脆弱,让他有点不切实际,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文学里面让人难受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反过来说,你说它不好,说它没用,你必须得站在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另一个文明的创造上才可以。如果只是天天看娱乐八卦、看综艺,然后说文学没有价值,那我觉得是不符合的,文学肯定比那些要高级多了。至于说它具体有什么用?我不知道。”

虽然苗炜坦言自己也不知道“文学有什么用”,但在杨芳州看来,文学具备心灵疗愈的功能,“常常有一些人难受,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受,文学则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人类可能遇到过的难受都给你展现出来了,当它表达出了你的这种感受时,这个过程就是疗愈。”

谈话最后,魏冰心则借用书中《死亡诗社》中的一段话作为总结。他说:“有一种说法,古往今来的作家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你不知道谁和谁谈得来,谁又在影响谁?他们不是按照文学史的传承来写作,他们有自己阅读的脉络和喜欢的前辈。我们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不知道遇到哪本书会突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发现原来自己那点小心思被很久以前的一个作家写过,他穿越时空讲述他的故事,你捧着书,发觉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贴近你的心,这样温柔熨帖地跟你讲话,希望你心中有爱、有诗。”

作家简介:

苗炜,1968年生,小说家。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杂志主编。已出版作品《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星期天早上的远足》《寡人有疾》《面包会有的》《给大壮的信》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实习生 刘海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