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海水稻丰收在望 盐碱滩上稻米香

2021-09-27 07:24: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秋意渐浓,潍坊北部的盐碱地上,万亩海水稻即将成熟。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已成稻香遍野,良田万亩的潍北“粮仓”。秋风阵阵,稻浪翻涌。在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作为海水稻种植的核心区,禹王湿地建立起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海水稻便这样在盐碱地扎根、丰收。西官亭村在村支书程炳辉的带动下,整村土地流转,全部种上了海水稻,日子越来越红火。“85后”高强和“95后”孟洋,在奋斗中收获,怀着他们的“水稻梦”继续前行……

海水稻田

稻子将熟

9月24日,在第二天的雨还没有落下来之前,积聚着水汽的乌云灰蒙蒙地遮住天空,阳光偶尔洒落。汽车在笔直的乡道上奔驰,风吹过两侧的大片稻田,晃动的金黄稻穗形成一阵波浪,在潍坊北部的盐碱地上翻涌。

从寒亭区沿北海路往北,再由024乡道一路向西,连成片的稻子顷刻间便映入眼帘。这便是鼎鼎有名的海水稻了。在一个靠近稻田的路口,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遇到几个蹲坐在路边闲谈的农民,询问得知他们并不种水稻。其中一人手朝西一指,说出一个村名叫西官亭。他告诉记者,那边有育苗的温室,有水稻基地。

车子驶过稻田,途经禹王湿地,有接连成片的荷塘和芦苇荡。这片区域正是海水稻种植基地的核心地带。在西官亭村进村路的南边,建有海水稻的展示中心和育苗温室等建筑,对面是一大片水稻田。稻田里,一块巨型展示牌上写着“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几个红色大字。

在西官亭村,程姓村民大约占到了村子人口总数的90%。记者来到村子西南角的社区服务中心,在这里见到了村支书程炳辉。记者了解到,该村地势低洼,田地常年受到水涝影响,而且土壤盐碱度高,农作物的收成多年来并不理想。近两年,在程炳辉的推动下,村里5600亩土地已经全部完成流转,种上了海水稻。据说,每年稻花开放的时候,香气会弥漫整个村子。

2019年,60岁的程玉民是村里最早一批进行土地流转的。他种的6亩地和当地很多农户一样,大部分盐碱度比较高。一年下来,“好点的亩产能达到800斤,差的不到400斤。”土地流转后,他拿到的钱是按照亩产一千斤的标准来计算的,一度令他喜出望外。

“可以说是旱涝保收,比较放心。”较早响应土地流转的还有今年70岁的程法忠,之前他在村东种有8亩地,但土地条件令人头疼,“十年有九年涝”。他对记者说,这对于上了年纪而又行动不便的人来说,种地便显得尤为吃力。现在,他不需要亲自种地,收入却比之前“多得多”。

不种地了,时间便有所富余。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一些年长的,如程玉民和程法忠,他们也没有闲着:程玉民在村东的禹王湿地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程法忠在海水稻基地做一些绿化的活儿。两年来,70余名村民就这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海水稻的项目经理孟洋是一位“95后”,他告诉记者,“再过半个月,最多一个月,稻子就熟了”。届时,等到稻子的叶子干掉,便会从最早一批插秧的开始收获。

万亩稻田

海水稻,不生长于海中,也并非由海水灌溉,而是指耐盐碱的水稻。如果说发达的水系、低洼的地势以及偏高的盐碱度,对以往农作物的种植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那么对于海水稻而言,其摇身一变,俨然成了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目前,在潍坊北部的盐碱地,海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1万亩,规模为全国之最。

作为海水稻项目的负责人,高强基本每天都要绕着稻田转一圈。他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哪块地什么样,他“就跟对自己的孩子脾气秉性一样熟悉。”

2018年,高强30岁。当时他做的是建筑行业,自言“人生规划比较迷茫”。那一年的5月28日,袁隆平院士团队发起的“中华拓荒人计划”在青岛启动,高强在现场见到了袁隆平。

“感觉袁老非常朴素,对农业非常执着。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中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咱现在能用的有1亿亩,如果能把这1亿亩都种起来,至少可以多养活8000万的人口……”这一面,令高强深受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投身农业。

经过与袁隆平院士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合作,2019年10月,高里街道禹王湿地的1000亩海水稻试验田迎来丰收,平均亩产536公斤。就这样,海水稻试验田取得第一步的成功后,专家从中选取了6个品种,在次年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2020年,海水稻大丰收,平均亩产超过625公斤,最高亩产达到703公斤。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禹王湿地的海水稻基地还开辟出一片稻田用作“稻虾共养”,在紧靠稻田边的河沟中养殖虾、蟹等,让海水稻的种植产业更加立体。“未来还会再建50个智能育苗温室”。

如今,在禹王湿地海水稻种植基地,只见河沟池塘星罗棋布,大片的芦苇荡随风摇曳,荷塘中的荷花以凋零的姿态诠释秋天的萧瑟,野趣盎然。另一边,海水稻晃动着压弯的穗头,铺满目光所及的地面与天空相接,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预热。

“我有一个梦”

走进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展示中心,展厅以环廊的形式,系统地陈列展示了海水稻从种子、幼苗到成熟,继而得到稻米,最终经过深加工被制成各种不同品类产品的过程,同时也对海水稻的发展,以及在海水稻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等进行了介绍。在展厅中央位置,设有袁隆平院士手捧稻穗站在稻田里的立像雕塑。

2020年4月,袁隆平院士对禹王湿地海水稻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表示赞同,并写下了“海水稻就是‘种福田’,盐碱地的好大米”等题词。“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便有了主心骨”,高强对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说,之后我们便对这个模式进行丰富,“一产种养结合,负责产品;二产进行加工销售;三产文化旅游,让三者实现一个有机的融合”。

通过土地流转,海水稻种植基地附近的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海水稻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如绿化,沟渠灌溉等村民都可以参与”,达到了通过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效果。与此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才参与到海水稻种植的项目中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回流。

2018年,高强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经过近年来的土地改良和种植海水稻,生态环境早已极大改善。“有一位村民曾跟我说,以前没有种海水稻的时候,土地都是死气沉沉的,现在,特别是稻子开花的时候,一片稻香,村子周边都是生气勃勃的。湿度高了,空气清新了,水质也好了。”

高强说,做海水稻让他“很沉静,不那么浮躁”,看着水稻一点一点成长,能够踏实而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收获,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沉淀的。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慢慢地看到成果,这让他更加珍惜。

禾下乘凉,是袁隆平的“水稻梦”。如今,在潍坊北部的盐碱滩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心里也有了一个他们的“水稻梦”……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