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舒
你是否也在街头遇到过这种“好事”?只要拿出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礼物,看似十分简单轻松的操作,背后却暗藏猫腻,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电信诈骗的陷阱之中。近日,济南市公安局长清分局通过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了一个为上游电诈集团“引流”的团伙,他们就是利用扫码送礼物为噱头,让市民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潜在的诈骗对象。
都是扫码惹的祸
今年2月27日,恰逢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办事处农贸市集。50多岁的蒋欣跟往常一样去赶集买菜,这次,她没被新鲜的蔬菜吸引,却为两名在集市上卖力吆喝的青年停下了脚步。
“帮忙扫下码吧,阿姨,送您一个礼物。”看到蒋欣驻足,其中一名小伙子很有“眼力见儿”地立刻上前,热情地将一个塑料脸盆塞进蒋欣手里。蒋欣一听,扫码入群有礼物,仔细一看礼品脸盆质量还不赖,蒋欣不疑有他,掏出手机递给那名“嘴皮子很溜儿”的小伙子,在对方的一番操作下,蒋欣就加入了所谓的微信群。
原以为只是扫码入群领福利,蒋欣万万想不到,就在自己兴高采烈地挑选着中意的脸盆时,两名青年已经将此前准备好的几条广告链接悄悄地转发到了她所在的其他微信群里。
“阿姨,这群您要是不放心或者不感兴趣,直接屏蔽或者删掉就好了。”小伙子的“贴心”提醒又让蒋欣对他增加了几分信任。不一会儿,她便挑好相中的脸盆,兴高采烈地离开了。殊不知,这两人借她之手“推销”的几条广告链接,已经在其他微信群里开始传播发酵了……
2月28日,马女士报警称,自己被诈骗了36788元。原来,前一日,她在小区业主微信群里看到一条蒋欣发的“唯品会”招聘兼职信息。出于对邻居的信任,她以为是正规招聘,便通过点击链接与“客服”建立了联系。随后,按照对方的指示,马女士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5G变现”的APP,并充值参与“转账返利”活动,最终被诈骗3万余元。
电信诈骗穿“马甲”
案发后,济南市公安局长清区分局刑警大队、东关派出所立即展开调查,当民警顺藤摸瓜,找到最初发送链接的蒋欣了解情况时,她还浑然不知自己因为贪图便宜,稀里糊涂就成了两个“热心”青年的推销员,间接导致邻居马女士被骗。
得知真相的蒋欣又气愤又后悔,详细地向警方提供了对方的情况。由此,民警对两名涉嫌诈骗的嫌疑人展开视频查询、走访排查,通过综合研判分析,确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系19岁的董男和21岁的于辰。
2月28日,办案民警集中行动,一举捣毁了位于济南市槐荫区西市场附近的一处以“扫码入群送礼物,推销诈骗广告信息”的“引流”犯罪窝点,抓获董男、于辰在内的诈骗犯罪嫌疑人6人,扣押作案使用的通讯终端设备6部、涉案车辆2辆。
经审讯,董男等人如实供述了其在明知该信息为诈骗信息的情况下,以赠送礼品等方式诱惑群众进行转发进而获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3月8日晚,长清分局组织刑警、网安、法制和新城派出所等单位警力,再次出击,在槐荫区济齐路附近成功打掉另一个诈骗引流窝点,一举抓获王宝、陈杰、成傲等团伙成员8名,扣押作案工具9套,作案车辆2部。经查,王宝等人的诈骗手段和董男等人采取“扫码入群送礼物”的诈骗引流手段极为相似,多次到长清区乐天集市等农贸集市实施诈骗。
目前,董男和王宝等两个犯罪团伙共计14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陌生人的“礼物”
“扫码入群,好礼相送!”“只要两秒,扫一扫不要紧!”……走在大街上,当遇到陌生人上前“求扫码”时,有人会直接走开,有人出于善心答应,也有人因贪图小礼物而扫码。
4月23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调查发现,在位于历城区的一处景点附近,不足百米的距离就有三四名男女在此“求扫码”。他们手上拿着卡通发卡、风车、气球等小礼品,见到带着小孩的市民,便主动上前搭讪,“小朋友,喜欢这个风车吗?阿姨送给你好不好?”
有市民因反感连连摆手拒绝径直避开;也有人认为是举手之劳,顺势扫码给孩子赚个小礼物;还有人因为禁不住孩子央求,兴冲冲地跑上前主动扫码。其中,一名40多岁的女子拿出胸牌,对着记者求“加群”,记者扫完一个码后,她又顺势要求“转发到几个微信群里”,并说是“老板规定的”。之后,记者获赠两个发卡,而该女子又继续寻找下一名路人。
记者还没走出10米,另一名女子也凑上前请求道:“帮我也做下任务呗,只要2秒”。记者刚打开社交软件“扫一扫”,手机上就出现一个注册页面,需要提交姓名、手机和邮箱等个人信息。见记者有些犹豫,她迅速说:“你编一个就行,随便填。”
记者接触多名扫码人员发现,他们有统一的话术:“微商吸粉”“加群入会”“转发有礼”,当路人问及是否安全时,会统一口径“不会有任何影响”“不放心删掉就行”。一名扫码人员表示:“周末一天能扫一百多个。”
警惕“馅饼”变“陷阱”
记者了解到,类似情况还有扫码免费送口罩、咖啡杯、毛绒玩偶等,有的是扫码入群,有的是诱导用户扫码后进行微信链接的转发和传播。这些“扫码人员”宣传时,有的表示是在做地推活动,有的甚至声称自己属于“微信团队”。但在2020年,微信官方就已发声明,从未举办过类似活动。
那么,面对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市民究竟该如何区分和应对?民警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仅扫下二维码就被盗号可能性不大。”民警介绍,“不安全的二维码有可能是病毒的下载链接:扫码后,手机出现中毒现象。这一类情况一般会要求用户注册、登录。在输入账号、密码、手机号以及支付密码后,用户的基本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还有一类是二维码内嵌钓鱼网站:扫码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假冒的知名平台链接,要么要求用户进群,要么要求转发链接,不法分子则由此完成‘引流’,进一步进行电诈操作”。
“‘扫码转发就送礼品’,殊不知,这随手一扫,就掉入了犯罪分子的陷阱。泄露了个人信息不说,还成了他人发布非法广告和诈骗信息的帮手。”长清区公安分局民警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没有白捡的小便宜,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警惕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社交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