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困住知识的一张网?

2022-05-16 10:02:5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曹小玉

2021年年末,89岁的教授赵德馨将知网诉至法院,其后,一则中科院不堪近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的邮件流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让学术界与知网尘封多年的“积怨风波”再次被掀起。

多年间,知网与用户的博弈,并不少见,但此前的“抗争”多以不了了之而告终,并未真正危及到知网运营模式。如今,有学者呼吁,希望能改变知网“一家独大”的行业地位。

对此,关于知网是否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的讨论甚嚣尘上,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在这个十字路口,知网最后会“何去何从”?

“苦知网久矣”

在过去十年里,因数据库大幅涨价,知网曾被国内多所高校抵制,但最终以不了了之而收场。赵德馨教授全面获胜曝光后,知网的运营模式被撕开了一道裂痕,问题随之再次浮出水面。

作者、出版单位、知网三方利益不平衡,“中间商”知网却稳坐钓鱼台,这让学术界的学者们感慨道,“苦知网久矣”。

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工具,知网将学术文章运至互联网,这可谓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据资料显示,1999年知网诞生,脱胎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工程在建立之初曾获得国家五部委的大力支持。

目前,知网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累计整合国内外期刊文献2 亿多篇。

事实上,相似的数据库,还有万方、维普等竞争对手。但近些年的发展中,知网早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平台,成为学者扩大学术影响力“别无选择”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知网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有着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在这个系统之下,单一学者的发言则微乎其微。

近年来,知网在未经本人直接授权的情况下,直接转载论文,且未支付稿费,甚至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需要付费,被称为“吃完作者吃读者”,有人回复,“有时作者读者还是一个人。”

知网成立之初,关于知识产权的意识还很淡薄,但如今,专家提到,并非知识界无维权意识,但相比维权后难以预料的结果,大家更在意的是苦苦研究后的成果恐怕就此被“抹平”。在赵德馨教授维权成功后,知网下架了他的作品,即便后又表示会妥善处理重新上架,但这也暴露了学者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维权意味着下架,那么对于学者来说,这就实在得不偿失了,毕竟,知网已然是学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正如此,多年间,有不少学者默认接受了这种不平等关系。

就此,赵德馨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的愿望并不是让知网垮台,我是不希望出现这种学术期刊网站一家独大的局面。”

垄断的判定较为复杂

有媒体报道,去年12月以前,中国知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是25元/本,在赵德馨教授起诉事件之后,价格直降大半。

那么作为提供者的作者又能收到多少报酬呢?是否有合理的对价?是否获得作者授权?据媒体报道,作者能收到的报酬则微乎其微,知网收录高校文章源于“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协议”,而在学术期刊编辑部,则是靠着“版权声明”或“稿约”。

但在赵德馨教授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法院并不认可。知网称转载属于法定转载许可,无需作者授权。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著作权法》提到,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并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但有法院认为知网“登载涉案作品并允许网络用户下载”的行为,不属于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适用范围。

同样,在2006年公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已明确规定,将他人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需要获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稿酬。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输入“著作权”发现,涉及案件极多。

近年来,知网不断上涨的数据库费用也让各大高校叫苦不迭,但迫于读者的需求,高校不得不在没有议价能力的情况下继续购买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有专家表示,垄断的判断较为复杂,首先需要界定知网的性质,他到底是公益属性的知识基础设施,还是商业企业,或是同时兼具。再从性质出发,再结合市场行为的特点,判断它是不是构成市场支配地位,有没有滥用这种支配地位,或者是不是超出了公共机构被允许运营的范围。

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垄断结构还是垄断行为?

原本,知识付费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如今却“阴差阳错”成了挡在知识与外界之间的一道门,这不得不让人去寻求新的出路。

其实,在国外,学术数据库的“垄断”也早已发生,学术出版业巨头爱思唯尔及旗下数据库也曾被学界抵制,爱思唯尔除了拥有庞大数据库,本身也是知名出版商,爱思唯尔还通过捆绑销售,强迫用户购买不需要的数据库,先后已有多所高校表示不满。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知网与入编期刊及其作者关系十论——从赵德馨教授诉中国知网侵权案说起》的文章,作者为前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文章提到,知网要避免重蹈赵德馨教授诉案的覆辙,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严格遵守《著作权法》,与每位被收录文献作者签署授权协议,并按国家相关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但除了与作者及时签约的困难以外,需支付的稿酬也是一笔可观的开支。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知网涵盖的范围广,想要一一获得作者授权也实非易事。

有网友称,希望作者放弃报酬,将文章免费授权给知网,知网开放获取。朱剑认为,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但开放获取不等于可以零成本传播,以知网如今的规模,撇开支付给作者、期刊的费用,仅数据库及衍生产品的制作和维护成本每年也得以亿元来计,这笔费用由谁来买单?

不过,也有学者担心,反垄断调查会不会一举将学术传播推回曾经数据闭塞的时代?对此,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反垄断法研究者袁野曾对中国青年报解释,数据库本身的规模不是原罪,反垄断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大而全”的数据库,“反垄断法反的不是这种结构垄断,反的是其行为造成了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形成多元竞争格局

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而当日,知网也发布回应称,坚决支持,全力配合立案调查,“我们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

“我们期望这次国家的立案调查,能督促知网更好的发展。”一名高校老师告诉记者,作为学者,他们期待着知网走向透明、有序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学术发展。作家陈渐则表示,“越来越多地发声并不意味着要否认知网的全部,我们是希望知网能重视自己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能够回归初心,做真正的国家文献版权数据库,做真正的国家知识基础工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专家库专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对知网立案调查是国家反垄断局成立以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标志性事件,彰显了国家在法治轨道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规范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让资本和技术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决心。”

“执法之后还需要国家在学术数据库的开发、运营过程中充分引入或培育市场竞争力量,打破传统的学术数据库版权资源垄断,形成多元竞争格局,从而确立市场竞争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转。”孙晋坦言,只有如此,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推动知识共享、学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好的构建知识型社会。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