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邹通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从古至今,品食粽子一直是端午佳节的风俗习惯。然而近些年,随着粽子、月饼等节令美食的过度包装,让这份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趋于商业化,甚至沦为奢靡之风的卖点。此风盛行,着实令人唏嘘。如今,国家出手了,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粽子、月饼包装新国标”,欲让粽子回归“本味”,还原端午节的青青粽叶香。
粽子成“奢侈品”?
又是一年端午节,粽子也理所当然得成为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如今,“高端”“定制”已经成为粽子高价礼盒的重要卖点。
近日有央媒就曾报道称,河南郑州金水区一家茶行在端午节前推出一款售价813元的粽子礼盒,其中包含“黑松露云腿粽”“佛跳墙粽”“阿胶粽”“黑精粽”等4个品种的粽子,还搭配了一饼白茶和一个高档瓷盘。该产品被称为“粽子里的爱马仕”,自上架后就十分畅销;北京一家酒店则推出了一款端午香粽礼盒,内含三个粽子,售价568元,礼盒的包装以某个系列珠宝为设计灵感,体现高档奢华;山西太原一家五星级酒店推出的端午礼盒,用8个粽子搭配一瓶红酒,售价498元,礼盒中红酒的单独售价大约为280元,超过整个礼盒价格的一半。
电商平台上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在一家网店里,一款售价3288元的粽子礼盒中配有6小罐茶叶。此外,“海参鲍鱼粽子礼盒”这样的高端礼盒也随处可见,这些产品包装精美,价格动辄上千元,有的甚至可以卖到几千元。一些商家还会为顾客定制粽子礼盒,有纸质的、竹木的、皮革的,还有实木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殊礼品,价格节节攀升,包装和买点也是五花八门,网友戏称,“粽子礼盒如今也如此内卷”。然而有分析指出,粽子之所以逐渐被“奢侈品化”,究其原因还是“打点关系”所需。“好看”“气派”“拿得出手”,导致产品包装层次越来越多、选材用料越来越贵、包装成本越来越高。“天价粽子”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但如此一来,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助长了不良风气。有专家分析认为,高价粽子在一定程度上使端午文化变了味,过度包装、华而不实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端午节送礼变得更加隐秘化、多样化,应当予以警惕。
扒掉豪华“外衣”
面对粽子价格因过度包装等问题水涨船高,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对粽子和月饼的包装提出了具体的“瘦身”要求,要求月饼和粽子的包装层数从最多不超过四层减少为最多不超过三层。
修改单同时要求,包装体积缩减了58%,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饼和粽子,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例从20%调减为15%;且包装材料不得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粽子不应与超过其价格的其他产品混装。新规将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实施。
其实遏制商品包装过度化现象是大势所趋,国家对此早有明确规定。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避免过度包装。去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食品包装规格、材料、成本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如今,相关部门对国家标准进行修改,给粽子、月饼等食品“瘦身”,可见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现象的紧迫性。
此外,在遏制“供”的同时,还要对“需”下手。近期,多地发布廉政警示提醒党员干部,端午节是“四风”问题易发多发节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容易蔓延,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干群关系。有专家指出,目前市场上豪华粽子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在新标准正式实施前,更应加强监督管理,纠正不良风气。
尽快回归“本味”
有分析指出,让粽子、月饼等适当的商业化,当然有利于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食,但是过度追逐商业化,也无异于对传统文化的竭泽而渔。杜绝过度包装,一方面有赖于相关部门强化执法监管,大力整治过度包装乱象,确保相关标准得到不折不扣落实。另一方面,还需从改变观念入手,对粽子的创新性开发,应该体现在食材筛选、口味调制、质量保障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粽子口味上的创意比拼,在吸引大众消费者方面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从拿铁粽、酸奶粽到烤鸭粽、辣子鸡粽、藤椒牛肉粽……当各式美食与粽子相遇,琳琅满目的创意不仅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很多新鲜感,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空间。据盒马统计,把名菜做成馅料的粽子在上市期间销量增速明显,椰子鸡、东坡肉、豆豉排骨等产品皆因融合粽香原味和独特地域口味而广受青睐。
除了口味换新,吃法优化也激发消费者购买热情。针对当下学生党和上班族没有蒸锅、怕麻烦等实际痛点,不少品牌推出方便食用的自热粽、自嗨粽。加点水,等待片刻,热气腾腾的粽子便香气四溢。
目前我国粽子需求量持续上升,业内分析预测,到2024年我国粽子市场规模或超百亿元。粽子背后的庞大市场也吸引餐饮企业纷纷“入局”。对此,有专家认为,餐企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应抓住端午等节日契机,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元需求,提升转化速度,尝试更多个性化研发,在让人们享受到节令美食的同时拉动餐饮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