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视觉周刊】 “青漂”十二年 环卫工夫妇“扫”出新生活

2022-06-13 09:50:4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在青岛市崂山区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间公共卫生间,门外种了许多花草树木,从外观上来看,它大气简约,如果不是上方几个大字,经过的人,也许很难想到这是一间24小时“不打烊”的公共卫生间。

段培宝夫妇在一同打扫卫生,后面的管理间是他们居住的地方

管理间的一处墙壁上有所有灯光的总开关,段培宝都用标签标得清清楚楚

这里的干净整洁,离不开段培宝和妻子王凤民的“守护”,他们和女儿住在公卫一侧的“管理间”,几乎没有同时离开过这个房子,每当人来人往过后,他们就拿着拖把走进里间进行打扫。

这不仅是他们的“工作室”,也是他们的家,“青漂”多年,在这里,他们努力生活,城市也同样给了他们“回报”,女儿考上了大学,他们也在青岛购置了一套小房子,在这里“扎下了根”。

晚餐时间,一般由王凤民做饭

附近的环卫工早就和他们成了朋友,有什么困难也会随时来寻求帮助

“黄金路段”

夏天的一天下午,乌云密布,很快就要下雨了,公卫门外,穿着工作服的段培宝和妻子倚在门外聊天。这会儿,也许是因为天气原因,来卫生间的人并不算多,来回路过的“老熟人”,热情地和夫妇俩打着招呼。

这里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云岭路和香港中路交叉路口,几百米外,就是石老人浴场,因此,这个2017年建成的开放公卫,算是在“黄金路段”,每天至少有上百人来往,到夏日时节,从海边回来的人就更多了。

“这里也太干净了,一点味道都没有。”来往的游客聊天感慨。此时,王凤民正拿着抹布擦拭镜子,听到这样的话,她笑了,她已经听过很多这样的赞美,不少人对公共卫生间能如此干净感到惊讶。但其实,除了使用必要的除菌除臭设备外,夫妇俩的勤快是保持干净的最大秘诀。

每次,只要有人离开,他们就要各自走到男女卫生间检查打扫,一天下来,抹布基本不离身。“其实也不会觉得有多累,养成习惯了,脏了就收拾,不费多少工夫。”段培宝说,他们把这里当家,住在家里,当然要认真打扫,“何况这是工作呢。”

段培宝今年51岁,他和妻子有两个女儿,如今,大女儿已结婚,小女儿正准备考编制。几年间,他们的住处,就在卫生间东侧的一个管理间中,平日里,外人甚至很难发现,里面别有空间,但下班之后,“管理间”就是他们的生活区域。

他们在这里做饭、休息、聊天、洗澡,女儿也在这里读书写字,考试学习。除了空间相对狭窄,他们的生活按部就班,积极乐观。

“青漂”十二年,他们也喜爱上了这座城市,把汗水留在这里。

能供女儿考上大学,对他们来说,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一家人在一起

推开“隔离间”的一扇门,是一个长条过道,过道上摆放了两张桌子,在以前,这就是小女儿读书学习的地方,一道门之隔,门外常常传来谈话声和流水声,但这对小女儿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穿过过道,里面就是“卧室”,一个大约三米长两米宽的区域,放下床与桌子后,基本没有其他空间了,整个房间,没有过多的电器,只有一台电视,一个小冰箱。下午,王凤民拉开碎花窗帘,窗户上贴着几张红色“福”字,看起来很喜庆。

这里看起来更干净,似乎没有一点多余的杂物。

“我们老家的屋子才干净。”段培宝说,他们夫妇是临沂人,2010年来的青岛。“以前她在家种地,我在附近的工厂打工。”段培宝说,当时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开销大,经济压力大,收入难以支撑,“听说青岛能赚钱,所以我们就决定一家过来了。”

从乡下来到城里,有许多的不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让王凤民无所适从,站在几米的路口,她必定要和人流一起走过。她甚至不敢离开住所太远,“我怕找不回来嘛。”那个时候的她动摇过,“为什么要离开家呢?”

“刚到青岛,我去过餐馆打工,后来才去打扫另外一间卫生间,那里条件可不如这里。”王凤民说,那间公卫很小很小,“住宿的地方就能放个床,我们和女儿挤在一起。”但住在卫生间,最好的一点就是不用交房租水电费,“这能省不少钱呢。”王凤民笑着说。

晚上睡觉前,夫妇俩会一同看会儿电视

融入这里

“后来公卫改造,需要两个人一起工作,我和丈夫就搬过来了。”王凤民说,这里条件好了很多,虽然比不得住宅,但毕竟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小女儿在这里读书学习,大女儿结婚后住处也离这里不远。卫生间背面一墙之隔的房间里,还有厨房和淋浴间。

“刚来的时候,我们晚上很少能睡个好觉。”王凤民说,夜里,常常有人坐在门外的椅子上闲谈,“也有人从海边回来,冲水打闹,用水冲沙子的声音也很大。”王凤民说,他们不会去打断这样的聊天,“如果声音实在太大,就会恳请对方小声一点,但其实对方也很惊讶,原来这里还有人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时间久了,夫妇俩在这和周边的人相处得也很不错,经常有人来找他们聊天,有本地的居民,也有同样打工的“青漂族”。

段培宝很感谢身边的人,“他们都很好,你看我已经好几年没买过衣服了,他们会给我送衣服,都是好衣服。”他笑着看着妻子说,“她身上这件也是。”

和青岛“越来越近”

“公卫是离不开人的。”王凤民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们也很少离开公卫,只有买菜时会短暂离开一会,“现在也习惯了,不惦记回老家了。”

傍晚下了班,他们换回了自己的衣服,夫妻俩走到厨房,打开柜子,里面有简单的剩菜,还有一些青菜和生肉,王凤民切了几片肉说:“城市里啥都贵,不像在乡下自己家啥都有。”平时,他们更多的是煮点面条,炒个青菜,即便在青岛,位于海边的城市,但在他们眼中,海鲜仍然是有些奢侈的食物。

晚上,回到“卧室”里,他们打开电视机,两个人坐在床边,看着每天必不可少的“新闻节目”。“其实我们现在挺高兴的,希望孩子以后能有个好工作。”段培宝说,虽然他们很少有机会回老家,地也给亲友种了,但他们与青岛的“距离”,越来越近。

下午不忙的时候,夫妇俩会在门口聊天解闷

扎下了根

在青岛的生活,夫妇俩也和市民游客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他想起了一位老人,“老人身体不方便,坐着轮椅,每次来卫生间,王凤民都会帮着扶进去。”段培宝说,不过是一件小事,“但老人告诉了孩子,孩子来找我们,说感谢我们的照顾,我们心里也特别感动。”

平时,也常有粗心的人把充电的手机落下,有一次,为了还手机,段培宝追到了对方就餐的酒店,才把手机还了回去,他笑着说:“他们还要给我送锦旗,我说不用了,不用了,这哪用得着嘛。”

经过十来年的打拼奋斗,他们在这里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他们用自己的收入和积蓄买了一套八十多平米的房子,“新房子有三间卧室,我女儿可高兴了。”段培宝感慨,这么多年了,女儿们终于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了。

段培宝骄傲地告诉记者,在装修上,小女儿出了“大力”,原来,小女儿在当地一所专科院校读书,每年都会拿到奖学金,她把自己六千元的奖学金交给父母,买了新家具。一家人特别高兴,终于在“青漂”后,他们在这里“扎下了根”。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