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近日,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许晨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研究人员刘树松联合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首发式在滨州举行。该书描写了原渤海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同心、在血与火的岁月中成长发展的历程,呈现了当时渤海人民面对生死危局,始终不渝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新作上市,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渤海魂》作者之一许晨,畅谈新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渤海魂》作者 许晨
向一代代后来人传承红色基因
提问:近年来,您在重大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中佳作频出。《渤海魂》同样被誉为一份“厚重的抢救式的挖掘和写作”。是什么原因促成您动笔创作这本书的呢?
许晨:2020年8月,我正在写作反映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时,接到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姬德君的邀请,希望由我来创作一部关于老渤海区的文学作品。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因为我和渤海区有着深厚的渊源。我的老家德州陵县(现德州市陵城区)就在老渤海区区域范围内。我的父亲许焕新,曾在当年的渤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从而走上革命道路。他对渤海区有着非常深的感情,从我上小学起,就不断地听父亲讲述关于渤海军民的奉献故事。
1944年,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成为山东抗战根据地5个战略区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这个渤海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也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大后方。从战斗力、供给等各方面讲,渤海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滨州市北郊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其中的烈士英名录碑廊更是镌刻着五万多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渤海区未能像沂蒙山、晋察冀、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那样声名远播。多年以来,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精心研究的成果,如理论文章、歌曲、戏剧、画册等,但一直没有一部全景式的文学作品来反映这段历史。所以,我非常荣幸地受邀来创作这样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景式再现革命老区的英雄风貌,深刻展示渤海区军民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奋斗精神,向一代代后来人传承红色基因。
提问:虽然这本书写作时间是一年多,但实际上您准备了非常久。在创作过程中,您是怎样梳理这段历史的呢?
许晨:接受邀请后,我开始系统地做一些“功课”,大量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走访党史、军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和一些健在的老同志。同时,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专业学者刘树松也加入进来。他虽然年纪轻,但研究渤海区历史非常专业。
2020年12月,在济南参加完山东省作协“精品创作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后,我立即奔赴滨州市,与滨州市作协主席刘庆祥以及合作者刘树松见面,在他们的协助下开始深入实地采访。在近两周时间里,我们走进惠民、阳信、博兴等地,走访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等,越走越震撼。我们之所以把书名定为“渤海魂”,其实就包含了这两层含义。一是指老渤海区的这种革命精神,二是指烈士的忠魂。他们为新中国、为这片红色的土地献出了热血和生命。
纪实文学要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
提问:《渤海魂》在把握广阔的历史面貌和深层的历史逻辑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个性化展示,正如封面所书,“一部平原抗战的壮丽史诗,是一曲解放战争的英雄交响”。您在作品的结构和节奏上,做了哪些设计?
许晨:长篇纪实文学的结构非常重要。我的鲁奖作品《第四极》就采用了一种双线并进的结构,一章是我的航海感受,一章是蛟龙号的研制进程。纪实文学要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要有文学的语言,有故事和丰满立体的人物。新作中,我继续采取双线并进、夹叙夹议的方式,让现实和历史融合。例如序章《风雪渤海园》,首先就写了我参观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感受。这样主观的描写正是要带着读者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感受历史、回忆历史。此外,本书分为三卷,每一卷都通过各个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来描绘曾经的峥嵘岁月。
提问:写《渤海魂》和您过去的其他题材,在写作难度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许晨:《渤海魂》是属于抢救式的挖掘和写作。毕竟时间过去太久了,许多亲身经历过风雨征程的老同志,已经渐行渐远。我们大多是依靠现有资料、实地体验和老渤海区子弟们的回忆,让那段淹没在史海中的人和事“活”起来。当然,我们也邀请专家严格审核,不能出现史实谬误。
所以,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几项原则。第一,所选用的历史材料、事件、人物和当时的各种背景,都是公开出版过的、公开发表过的、公开研究过的,有定论的来源;第二,有的历史资料有不同的说法,或者有的是互相矛盾的,我们会尽最大可能从多个方面去了解、挖掘,不断地去求证,争取找到最符合历史真实的那一面,进而得到当事人和研究者、研究专家的认可,当然,更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因为年轻的读者,他们是要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我们的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最关键的是,《渤海魂》是属于纪实文学的范畴,不是编年史和回忆录。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我们也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某些细节如情景、氛围描写等,可能和史实有所出入,但是我们力求创作一部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厚重之作。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片土地
提问:透过《渤海魂》,我们也看到这片辽阔的渤海大地,是浸透着先辈们的汗水、泪水和血水的红色土地,演绎了众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许晨:是的。比如,在本书最后一章,我写了《魂兮归来》。魂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魂就是一种“精、气、神”。在创作时,我们几乎走遍了当年渤海区所在的版图,查阅了千百万字的渤海根据地的历史资料。穿过时光的隧道,拂去历史的烽烟,我们能够在今天更加清晰地看到渤海军民对中国革命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彰显的浩然正气。
这一切凝聚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区的革命精神。他们也深深刻印在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的心上,至今仍引领着、激励着大家,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繁荣美丽的家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提问:您说希望“一花引来百花开”,辽阔的渤海区是难以掘尽的“金子”般的文学版图。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渤海魂》也为我们重新认识老渤海革命区提供了一个范本,为推动老渤海区革命历史的研究拓宽了路径。
许晨:谢谢。新书题记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英勇的老渤海区居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走进这片土地,走近这些革命先烈,从中感受到震撼和启迪,将这种红色精神和革命传统,在齐鲁大地、华夏大地发扬光大,世代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