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领读周刊】刘跃进新作《从师记》出版

2022-07-09 06:24: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回忆性散文集《从师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勤奋读书、不断从师问学的成长历程。书中,作者追忆了与叶嘉莹、罗宗强、姜亮夫等良师益友交往的点滴故事,彰扬俞平伯、王伯祥、吴世昌等前辈学者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感念之情。近日,《从师记》新书发布会举行,作者与诸位嘉宾就新书中有关的读书、从师、成长等话题,进行热烈讨论。

最新回忆性散文集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专著、《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文学史的张力》等论文集。

《从师记》是刘跃进最新回忆性散文集,书中记述了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勤奋读书、不断从师问学的成长历程。1977年的高考经历,之后考入南开大学、杭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求学与工作岁月,在作者笔下一一铺展开,感情充沛,引发读者深深共鸣。同时,作者还追忆了与叶嘉莹、罗宗强、姜亮夫、曹道衡、傅璇琮、魏隐儒等良师益友长期交往的点点滴滴,彰扬俞平伯、王伯祥、吴世昌、吴晓铃等前辈学者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定格了几代学人的渊博与风雅。

“作为著名学者,作者在40年风雨兼程的学术探索中,不断总结前辈的读书经验和治学方法,并把这些深造有得之言融汇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精彩的片段之中,使人读之兴味盎然,启发深长。”该书责编推介,本书是经得起反复品味的枕边书,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指南书,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启蒙书,“尤其是可以作为从前辈大师那里体悟真知、涵养品行、阔大境界的共情书。”

一段难忘的记忆

2008年12月,央视曾播放一部名为《似水流年》的专题片,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记录二十世纪人们过春节的经历和心态。其中,1978年春节部分的第一个镜头出现了这样一个人,旁白说:“1978年的春节,京城有个叫刘跃进的人,在焦虑地等待着大学录取的通知。”片中的刘跃进正是《从师记》作者刘跃进。

事实上,不只刘跃进,高考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关系整个人生的一段重要历程。回忆起1977年备考经过,刘跃进表示,其实自己当时对大学一无所知,“从知道能报名到参加考试,也就是1977年10月至12月10日。只有两个月的备考时间,没有时间复习,也不知道怎么考,当然,更没有统一教科书。白天忙农活,晚上还要开会,我只有到了晚10点以后才开始学习,一直学到凌晨,和衣而睡。凌晨3点起来继续,每天就睡两到三个小时,就这样复习了两个月。”

“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刘跃进说,1977年12月10日,自己参加高考时,全大队有20多人报名,大家集体在凛冽的寒风中走十几公里路到公社参加考试,“考试是两天,也没有地方住,那是12月10日的北京密云山区,非常寒冷,中午也没饭,带了点硬馒头。考的怎么样,不知道,反正那两天几乎拼尽自己全部的力量。”

如同现在的所有高考生一样,那时候的刘跃进因为不知道能否被录取,所以也是心中惦记着:能不能考上?怎么发通知?用什么方式发通知?通知发到哪里?是不是发到家里?都不知道。

之后,当邮差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公社时,刘跃进用新书写到的细节概述“以至于别人喊我说‘刘跃进,刘跃进,有没有这个人?前焦家坞大队的刘跃进。’我这才知道在喊我,我不相信是喊我。‘有没有?’我最后说,‘是我,我、我、我,是我!’我还以为是其它的事。‘南开!’两个字,当时我不相信,我都不知道‘南开’大门朝哪儿,但是我报了南开,因为当时只能报三个志愿,这个时候我才真的意识到我考上大学了,真的有我。”

发布会现场,北京大学教授安平秋表示,十分感动于刘跃进对教导、帮助过他的老师们的感恩之心,而且对每一位老师的教导、帮助都有具体细致的记述,“笔端透着真诚、深厚的感恩之情。所以,《从师记》是一部既有为人处世、铸造品行,又有学术发展、人脉渊源的好书。”

努力做好时代的记录者

刘跃进新书取名“从师记”。关于书名,刘跃进在序言中早有解释。他说,本书原拟名“闻斯行之”,想与自己另外一本随笔集《跂予望之》呼应,表达对学术的仰望之情、对前辈的追随之意。“‘闻斯行之’语出《论语·先进》。孔子希望恭谦的弟子做事要大胆一点,听到就做,不要犹豫。我为人处世向来胆怯,时常退让,但求学问道却很积极,颇近于‘闻斯行之’的风格,故取作书名,给自己壮胆。交稿后,编辑建议我选择一个更通俗的书名,便于传播,这也不无道理,于是便想到‘从师记’三个字,简洁明快,既是书中的一篇,也与全书弥漫的情思一致。”

现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也分享了阅读《从师记》的三点感受,他说:“一是非常感动,感动于作者在书中所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二是非常感慨,感慨一位学术名家成长的历程,既要有很多硬实力的储备(比如读多少书),也要有软实力的储备(比如道德的、情感的力量);三是非常感佩,作者很有心,始终把别人给他的每一份恩情、恩德都记在心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同样表示,“在《从师记》中,能看到作者对老师们的深情厚谊。这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早期勤学好问的少年,还是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资深学者,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其实是支撑一个人走向更辉煌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

对此,刘跃进表示,写作本书正是对老师们的感恩之心、感念之情,“写这本书起因一个偶然的机遇,但是我内心一直有这样一种驱动,这种驱动使我必须要写。这种驱动是什么?老祖宗说,人要有感恩之心、恻隐之心,尤其是感恩之心。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之处在于,我们每天每时都在感受着时代的变化。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认为文学万变不离其宗,文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记录时代,记录这个国家的变迁。我的这些小小的文章,实际上是我在努力做一件事,就是把我们经历的一些变化、一些感动记录下来,作为一种史料,能够把这个时代记录下来。最后,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每一个人应该用哪怕微小的努力回馈这个时代,回馈我们的社会,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老师给我们的哺育。”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