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黄河滩上的“土地之变”

2022-07-11 09:51:0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实习生 任为

黄河自东明县入鲁,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市,于垦利区入海。黄河两岸,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面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东在沿黄一线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千里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2022年6月2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成为关键词之一,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望着眼前的农业园,钱彬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规模化经营助民增收

东明,是黄河入鲁的第一县。公开资料显示,菏泽全市共有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几近黄河山东段滩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东明一县独占317平方公里。

2019年,刘艳民成为东明县供销社的下属单位中社智慧农业(山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2002年,为了减轻从事农资生意的父亲的压力,他决定从国企辞职返乡,回东明老家帮助父亲做土地承包、农资供应等工作。2016年,他正式接过父亲工作的“接力棒”。

作为山东省黄河滩区迁建重要区域之一,当地12万滩区群众今已开启了崭新的安居生活。今年6月,东明县120万亩小麦成熟,滩区人民迎来了迁建后的第一次丰收。

滩区村民搬进新楼房后,刘艳民留意到,因为新建村台距离分摊的土地较远,“种地难”成了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难题。刘艳民对记者说,为此“县供销社在24个村台建设了24个为农服务社,采用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三种基本模式,对滩区的耕地资源重新整合开发利用。”

记者得知,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对应的合作模式,继而将土地集中管理,实现耕地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并且根据不同土壤性质种植不同农作物,成为东明滩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沙质土地上,我们选择种植花生和红薯,在胶泥地上,我们会种植一些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最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产量,让那些不方便耕种的村台群众赚到钱,让他们不再为种粮发愁”,刘艳民对记者说。

“今年计划秋季在滩区发展5万亩高筋小麦。”刘艳民告诉记者,“前期我们只是和一些散户签约,现在主要是找一些大农户,下一步我们准备和村两委合作,实行整村推进。”

黄河滩上的西瓜产业

今年50岁的钱彬和土地“打交道”已30年。在他看来,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在土地上种出好“产品”。“我们园区和周边的土地都是沙质土壤,种粮不太行,土壤偏碱性,倒是十分适合种植黄河西瓜。”

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黄河流经境内21公里。官方公开资料提到,这里是“黄河流域唯一以黄河命名的行政区划”,西瓜、甜瓜产业是当地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目前黄河街道西瓜种植面积已超过33000亩。

2010年,钱彬离开从事20年的农资行业,在当地成立了一家农业合作社,带领10余户村民致富。近年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土地规模从初期的百余亩扩大到306亩,初步建立起以种植黄河西瓜、秋霜梨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

7月7日,记者走进农业园区,50余亩黄河西瓜温室大棚映入眼帘,不远处有成排的开始结果的梨树。钱彬说,半个月前,梨树幼果已全部完成套袋。与大棚区一路之隔,一栋新落成楼房里,供开展电商直播活动的各种设备一应俱全。“定期网络直播”,成为钱彬寄予厚望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之一。

在园区一角,8亩油葵田成为一片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色。“供人观赏,也用来榨油。”钱彬告诉记者,他未来的目标,是把园区打造成一个集种植、采摘、观光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以后人们可以在这里聚餐、娱乐,园内风光尽收眼底。”

在钱彬的农业园不远处,是钱兆俊经营的瓜果园。钱兆俊从事黄河西瓜种植11年,她告诉记者,黄河街道种植西瓜的历史悠久,热衷传统文化的她,一直追求把黄河文化与西瓜种植相融合。“目前种有20多个品种。”

记者在园区的会客厅看到,一排体现“西瓜元素”的书画作品沿墙壁整齐陈列。“之前我们和本地书画协会合作举办了一场书画展,留下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钱兆俊说。

和钱彬追求打造的生态农业综合体一样,钱兆俊也在园区内部打造了“集科普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西瓜小镇。此前,各个西瓜温室大棚早已收获完毕。为了迎接中秋、国庆两大节日,钱兆俊正准备着手种植今年第二茬西瓜。

记者了解到,当地每年举办的西瓜文化旅游采摘节,以及钱彬、钱兆俊等打造的农业综合体,让越来越多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在感受到瓜果的香甜的同时,也领略到当地别样的“黄河文化”。此外,有报道提到,目前当地已有700余名贫困户由此实现脱贫。

黄三角的盐碱地之变

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北接黄河口镇,东邻渤海,土地盐碱度较高。永安镇西三村村主任闫传明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2018年,他们村里2000亩土地完成流转,在此之前,种庄稼“效益不是很好”,一些土地一度沦为荒地。近年来,这座黄河下游小镇积极培育耐盐碱水稻,大力发展螃蟹养殖,如今二者均已成为当地闪亮的名片。

2022年7月1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整合全省要素资源,全方位支持推动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其中,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成为重要关键词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为1.5亿亩。目前,东营全市盐碱地约为340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2%。而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盐碱地面积达43.97万亩,占总面积的80%以上。

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让盐碱地变“粮田”,对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盐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也是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关于沿黄流域农业的发展,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褚瑞云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重点是抓好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组织开展好耐盐碱的粮食大豆等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努力打造一个沿黄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样板。”

同在渤海之滨,2021年9月,记者在潍坊北部看到,昔日的盐碱地已变为2.51万亩海水稻田。秋风拂过,稻浪翻涌。在东营,近年来,当地正通过对接科研机构等,着力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努力把盐碱滩变为“大粮仓”。有媒体在关于垦利区盐碱地改良的相关报道中写道:“一场盐碱地改良的科技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如今,广袤的黄河滩上,一场“土地之变”正在发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