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域周刊】“双型”城市的滨州探索:争当中国“产学研”创新的“试验田”

2022-07-22 10:08:4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吴绍博

近年来,一批开中国之先河的产学研创新案例在滨州大手笔书写,一批“卡脖子”难题在这里化解。

魏桥创业集团首家产业化运行的600千安特大型电解铝生产线领先全球,西王特钢建成国内首条高端装备用特殊钢智能清洁制备示范线;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在滨州经开区试生产;京博控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滨州,争当中国“产学研”创新的“试验田”,并且不断结出丰硕果实。

滨州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

“产学研”创新的滨州实践

来自滨州科技部门的信息:自2011年至今,中科院已与滨州3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一所科技“大拿”云集、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何能坚持十几年与貌似平凡无奇的滨州结缘合作?

目前,全国500强企业滨州有6家,山东民营100强滨州有9家;魏桥创业集团连续10年跻身世界500强榜单!2021年,滨州市全社会的科技研发投入占到了GDP的比重是3.36%,居全省第一;滨州的企业家愈发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已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

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表示:企业发展必须有面向未来的项目和魄力,我们不着急迅速拿到成果、迅速打开市场。我们给予合作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来做研发。

科学家专注于“从0到1”的突破,企业家负责成果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在滨州,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当属“全球首家产业化运行的600千安特大型电解铝生产线”,其研发单位为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这条生产线,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张士平曾坚定地表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世界第一!我们不但要做大,还要做强,要做全球最环保、最先进的铝企业。”该生产线于2014年建成投产后,不仅打破了世界超大型槽体的纪录,其更重要意义在于:率先在铝行业全面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各项指标均远优于《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直流电耗每吨铝低于12400度,比电解铝行业能耗限额标准降低1000度左右,系列吨铝能耗和排放全球最低。

2014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普钢严重过剩、特钢依赖进口”的低潮之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提出了“钢铁行业与装备制造结合”的普钢转特钢发展新思路。当年6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与西王特钢联手合作,共同致力于高端特钢的研发与生产,承担破解国家“卡脖子”工程。到目前,西王特钢持续取得重大突破,新产品层出不穷。当下,西王集团又开启打造国家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保障基地的新征程。

2019年12月23日,西王特钢发行的1亿股股份正式授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及其研发团队,其中4900万股授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附属公司,其余5100万股授予第二批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主要人员。这1亿股股份落地,标志着中科院技术入股西王特钢的股权全面落地,中科院正式成为西王特钢的股东。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一直强调的方向。西王以上市公司股份的形式直接给予科研团队,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的范本!

破解教育链对接产业链难题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我国,教育链跟产业链的对接矛盾日渐突出,毕业生进入企业需要长时间岗前培训,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难题又找不到突破口,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

近年来,滨州市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优势为此提供可行的实践模式。

2020年以来,滨州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双型”即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

滨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行“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4所高职高等学校、21所中职学校精准发力培养“蓝领”人才,每年可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万人。滨州的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成为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在与市外高校合作方面,京博控股集团的“N1N产教融合模式”当属典范。“将学习放到实际工作的场景里”,2020年京博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启动“N1N”教学实训与科研转化基地,探索“N1N产教融合模式”,即用京博这一个平台,一端连接起高校人才,另一端连接着科研产出。京博的产业平台成为N个大学的人才培养平台、科研转化基地和校办工厂,并带动地方N个产业和产业链加入产教融合的队伍中来。

为推动产教融合,京博控股集团打造了京博石化、京博研究院、博华生态农业、京博中聚等教学实训基地。基地投用以来,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学训合作,帮助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助力学生成长,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京博N1N产教融合模式已为90余所院校近6000名师生提供3-6个月不等的学训。企业的收益何在?京博控股集团总裁汪君华自信地表示:“把学生放进产业环境里,在实践中为产业培养人、留住人,更在这一过程中,‘N1N’让学生改变以往‘为了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的习惯,真正让他们在产业中发现科研创新的价值,也许,千分之一的成果转化,就能反哺给产业百万甚至千万的效益。”

锚定“科创品质更强”

2019年8月,超高精细光刻胶项目结缘滨州。2021年4月28日,国科天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光刻胶滨州生产园区举行试生产仪式。“项目选址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我们计划用2—3年时间建成投用,没想到仅用15个月就交付使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国科天骥创始人兼总经理杨国强教授表示,滨州人民的热情和效率令人难忘。

“我们的项目得到市、区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滨州市主要领导多次来项目建设现场调研,帮助解决困难。滨州开发区的负责同志很热情地帮我们选址,并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杨国强说,尽管建设过程中遇到新冠疫情,工期不但没有延误,反而快速推进,真正体现了滨州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视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全市上下的共识,推动科创已经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

2022年2月18日,在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总结滨州市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把转型发展定义为最现实路径,科技创新则是最强劲动力。他说:滨州必须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必须坚持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良创新生态。

谈到发展目标,“八个品质提升”在滨州已是家喻户晓,其中“科创品质更强”位居前列。

市委书记宋永祥对此的解读是:“更强”就是坚定不移推进“双型”城市建设,打造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生态、一流科创人才。一流科创平台,做强科技研发、科创服务、产教融合等各类平台,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领跑全省。一流科创生态,做实科技服务,让企业创新“动起来”、把科研机构“引进来”、使企业和高校“联起来”,激活创新创造“一池春水”。一流科创人才,做优人才“引育留用”体系,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滨州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滨州更出彩!

与积极推动建设“双型城市”、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相匹配的是,滨州从诸多层面创新举措,营造富有活力的科创生态。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正加速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正全面塑成。滨州在山东首创“人才节”,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人才“净流入”持续保持后劲。

滨州极其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连续召开企业家大会,定期举办“滨州企业日”活动,设立优秀企业旗帜广场,亲商、重商、安商氛围非常浓厚。滨州坚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理念,持续用心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