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深度周刊】乡村公益学堂实验 让乡村孩子见到广阔世界

2022-08-01 07:51:1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离济南市区50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名为后冯村的村庄,村民年纪大多在16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平日里,街道人烟稀少,车辆也少,偶尔会有两三位老人坐在门口的石墩上聊天,相较其他村子,这个地方略显“清净”。

在村中的太平街道上,一户居民房内传来孩子们阵阵读书声。这是几个村之间唯一一个公益学堂,学堂内四十多个孩子几乎都是本村和外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平时少在身边。李涛是该公益学堂的负责人,也是创建人,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填补起对孩子们的关爱,让他们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郑翔天 王皓月

李涛说,想让孩子们通过读书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

在后冯村一条街道上,一家普通的居民住宅中,一所公益课堂就这样安置下来。一院一房,是这个课堂的全部“空间”,院内没有多余的设施,留下的空场地是用来给孩子们停自行车的。“我和几个好朋友不是后冯村的,因为距离比较远,平时会骑自行车来上课。”一名来公益课堂上课的学生说,附近的村子里只有后冯村有公益学堂,每到寒暑假,邻村的不少孩子会骑车进出村子。

“我在这里不仅能学习到知识,还有很多书可以阅读。”学生王慧云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自己家里除了课本很少有别的书,如果想看书,需要到小伙伴的家里去借,来到学堂后,王慧云便有机会阅读很多自己从未见过的书籍。王慧云告诉记者,她很喜欢看书,虽然身在村庄,但没有挡住王慧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我们在学堂的生活很充实。”学生李燕说,自己父母都在外务工,只有周末可以回家,平时自己与奶奶一起生活,家里的事情一般不会让李燕去做,“奶奶平时很疼爱自己,但是对于学习成绩,奶奶是不管的。”李燕很喜欢架子鼓,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她一直没有机会学习架子鼓。在进入公益学堂后,李燕终于得到了机会,“学堂里有一个爱心人士捐赠的架子鼓,有同学会打架子鼓,我就向他学习。”

周边也有很多志愿者来学堂教书

不希望经历被重新上演

一间居民房里,没有黑板,也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讲台都没有。但也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上课在一起,下课也在一起,常常进行交流。三四十个孩子,被分为三个班级,一年级到三年级组、四年级到六年级组、初中组,这样的模式坚持了很久。

“我是在2014年开始创办学堂,那时候我只有27岁。”李涛是该学堂的创建者兼负责人,大学期间李涛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工作,毕业后的李涛在深圳开始“闯荡”,“在深圳期间做过社区工作者,主要关注父母在深圳打工的‘流动儿童’。”“由于‘流动儿童’的户籍不在当地,这些孩子可能不得不回到户口登记地生活,最终成为留守儿童。”李涛说,在深圳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看到很多随父母打工来的“流动儿童”变成“留守儿童”的实例,最后与父母天各一方。

“我就是村里走出去的‘留守儿童’,见识过‘外面’的好,也理解这些孩子的苦。”李涛说,不少孩子在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后无法进入高中。“重要的是家长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薄弱。”

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挣钱,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上学的孩子和已经年迈的老人。“对于孩子而言,老人精力有限,父母也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可能就会缺少一点关心。”李涛说,大部分儿童不具备自控能力,如果没有外部的教导与约束,也许会在成长中留下“遗憾”。

小时候作为“留守儿童”的李涛,知道其中的不易。不希望自己的经历,再从更多孩子身上上演,他转而回到自己的家乡济南市济阳区,开办了公益性的学堂。

社会各界奉献爱心

“凭我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开设公益学堂的。”李涛说,在开设学堂之初,李涛召集了很多大学生及广场舞团体的志愿者们,一起开设这个公益课堂,“虽然也遭到很多人的拒绝,但还是有爱心人士乐意一起共事,这就让我很满足了。”

“我们开设学堂的地方,是当地一户居民把自己两间不用的房子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的。”李涛说,如果这个房子自己租的话,应该会要不少租金,但是当这个居民知道李涛是要开公益课堂的时候,决定将房子免费供他使用。“不仅如此,我们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村民捐的。”李涛说,村民和社会爱心人士会隔一段时间募捐一次,公益课堂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有的爱心人士也是学生家长,偶尔来看看学校里缺少什么就补点什么……”

“学堂里面有一个叫小乐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家里很困难。”李涛说,小乐的父亲是环卫工人,母亲有智力残疾。因为小乐的特殊情况,李涛开始寻找爱心人士,最终一位律师开始持续捐助小乐,并且一捐就是五年。

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除了爱心人士,学堂内还有刚上高中或刚上大学的志愿者,甚至他们就是从这所公益学堂走出去的。李涛说,很多“走出去”的孩子之所以愿意来当志愿者,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对比”。希望课堂上的学生能够像自己一样,有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

“我们不教授文化课,但是我们会为孩子们拓宽视野。”志愿者张毅说,许多孩子在家里是“手机族”,对生活“漫无目标”,玩手机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消遣方式,“别看这些孩子们平日抱着手机,但是他们对外面真实的生活一无所知。”

“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当自己凭努力考上大学之后,会与现在的生活截然不同。”张毅说,虽然“出去”的办法有很多,但是在他看来最好是“考”出去,“在外务工也可以增长见识,但我希望能用学习的办法让他们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平时我会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知识,并且分享我的人生经历,孩子们总是有好奇心的,当他们觉得有趣时会不停地追问。”张毅说,他看见了孩子们眼里的光芒。

在这个离市区50多公里的小村里,有这么一群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背后,还有这么一群人,正为这些孩子探索明亮的光。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