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发自烟台
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山东最北端一个名为北隍城的小岛上,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在微弱的光线下,岛民从海里捞出一笼一笼的虾夷贝,等到太阳升起,这些贝类便随着船只被送到海的另一边。
北隍城有很多年养殖海鲜的历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水里“孕育”着他们的生活所需。经过年年岁岁的筛选,他们在无数次失败的经验里挣扎,岛民最终选择了虾夷贝大量养殖。
作为支柱产业,小岛上的虾夷贝也正是本地的“致富贝”。
清晨,北隍城岛的岸边,渔民们正在忙碌
养殖虾夷贝
太阳升起,岛上阳光越来越足,海边的贝笼被暴晒出一阵阵浓郁的海味,这是小岛上特有的味道。
阿花(化名)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手上戴着一双略显笨重的手套,她今年六十多岁,防晒帽裹住了脸部,只露出了一双布满皱纹的眼睛。她迅速熟练地清理着新捞起的虾夷贝,抹掉上面密集的小海虹,再放进筐中。
阿花是土生土长的岛民,两个孩子长大早已出岛,她和丈夫不愿离开,依旧靠着大海生活。“现在是休渔期,等到开海,我们就出海。”她和丈夫现在都在岛上的养殖场打工,等到开海,丈夫就会开着渔船去打鱼,那个时候,恰好也过了养殖场最忙的时候。
在这个小岛上,像阿花一样的人家并不在少数,八月份的贝,正是最肥的时候,也是最受市场欢迎的时候,养殖场里,自然而然就多了这种以小家庭为主的打工模式。在阿花手里,一批一批的虾夷贝被送出岛外,虽然说不清有多少,但她很能理解岛外的世界喜欢这种海鲜,因为她自己,“也总觉得吃不够,这个东西就不觉得腻。”
这就是小岛的支柱来源,与虾夷贝有关的产业链。
早在很多年以前,小岛就探索养殖海鲜,他们走遍周边许多沿海城市,也养过海胆、鲍鱼、海参等,但效果并不好。
终于在累积的经验中,慢慢探索出了养殖虾夷贝这一条路。在这个小岛上,虾夷贝就是“致富贝”,岛民们对它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作为支柱产业,小岛上的虾夷贝也是本地的“致富贝”
把打捞上岸的虾夷贝从笼子里磕出
磕出来后,渔民还要对虾夷贝进行快速挑选
对虾夷贝进行冲洗
经过多次失败
在长岛永胜海珍品养殖场厂长宋永胜的记忆里,养殖虾夷贝并不顺利,早些年间,他记得几十万元的苗投进去了,但还没来得及卖,海鲜就死了。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宋永胜说,那时候养殖虾夷贝的经验甚少,岛民也是在不断摸索,他们去外地购买了便宜的苗种,却因外地苗不适合本土海域大范围死亡,连续三年亏损。
“以前我们养虾夷贝都是养两年多,现在养一年就可以了。”宋永胜说,刚开始,他们不会挑选苗种,缺少经验,亏损厉害,“幸好有的养殖户反应快一些,赶紧换苗种,有的反应慢了些,亏损的就更为严重。”
“那几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但2013年,我们好歹是被海带给救了。”宋永胜说,当地也一直有养殖海带的传统,以往海带价格是一元一斤,恰好那一年达到了四元一斤,“让我们这些养殖户可缓了口气。”宋永胜告诉记者,在北隍城,岛民对养殖虾夷贝的摸索从未停止,“即便那几年的亏损,让不少养殖户不得已退出了这个市场。”
但北隍城岛没有放弃养殖虾夷贝,“我们断断续续小规模地养着,后来换了蓬莱的苗种,发现很适合我们这,终于在两年后迎来了新的契机,收成也不错。”
宋永胜和其他养殖户一样,他们在网上时常关注专家和大众对养殖海鲜的意见和经验之谈,但有时候构思和实际操作并不匹配。如今算来,宋永胜养殖虾夷贝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他笑着感慨:“自己怎么都算半个专家了。”
为了打捞虾夷贝,有些渔民凌晨两三点就出海
需不断倒换吊笼
如果有客户购买大量的虾夷贝,那么每天早晨天不亮,岛民就要起床。男人乘着船到养殖区取好贝笼,再由吊机将多个贝笼一起勾到岸上来。经过种种步骤,等到开船的一刻,它们就被运送到小岛以外。
一个贝笼,大约有二十个格子,每个格子可以养殖大约十多个成熟的虾夷贝。宋永胜解释,这些贝笼是成功养殖虾夷贝的关键,虾夷贝的生长周期很长,每年三四月份开始育苗,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在第二年的七八月份出售。期间,他们要更换三到四次贝笼,以适应贝类大小。
“以前我们不懂,不知道怎么更换贝笼。”宋永胜说,贝笼进入了很多杂质,也吸附了小海虹,生长环境很差,导致了虾夷贝吸氧困难,大量死亡。
养殖虾夷贝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贝笼,还有水质和温度的问题。宋永胜说,虽然位置相隔得并不算远,但虾夷贝适合在北隍城岛附近生存,周边的大钦岛或者长岛等海域,不太适合虾夷贝的生长。
“虾夷贝是一个冷水动物,它最怕温度高。”宋永胜解释,一个笼子不能使用得太久,会影响虾夷贝的存活率,但更换贝笼的时间也很关键,“在水温最高的夏天,我们是不换笼子的,水温太高了,虾夷贝上来就开口死了。”
“一般的虾夷贝能养到十一二厘米 ,但是需养到第二年,我们现在一般都养一年,一般八九厘米大小。”宋永胜说,有的养殖户为了养大虾夷贝就会冒险养殖两年,“养殖时间越长,死亡率就越高,但个头也大,价格也会高,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赌注。”
山后村的码头边,渔船前来拉货
养殖虾夷贝,是岛上渔民多年摸索出来的致富路
颇受市场欢迎
“现在大家都认可我们的虾夷贝了。”当地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如今市面上对虾夷贝的需求不断增多,消费者认可虾夷贝的口感,“早些年认识虾夷贝的人很少,我们就希望能把它养得更好。”
在这个岛上,虾夷贝产业,从育苗到成熟售卖,养活了很多人。打捞虾夷贝,要经过拆笼,挑选,海水冲洗,放置冰块,打包等环节。一整个早晨,沿着小岛的岸边走下去,到处是岛民为打包虾夷贝做准备的景象。
当船要靠岸的时候,码头上停了很多车,车上是成摞的白色泡沫箱子,它们会经过茫茫大海,到达最近的陆地城市,随后被发往全国各地。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虾夷贝养殖为北隍城乡支柱产业,其养殖方式为与海带兼养。目前,北隍城乡共25家养殖场,共养殖28万笼一龄贝,平均每笼23斤,共养殖640万斤,销售额共4000万元。
目前,北隍城虾夷贝主要由客运船销往山东烟台、威海、青岛等省内市场;每天10万斤运往大连海鲜批发市场,由海运发往东北三省;另外,每天大约有二到四万斤发往长岛加工贝丁。
虾夷贝产业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小岛目前仅有1200余位常住居民,其中养殖场内有当地工人百余人,临时用工(妇女)150人,另有外来务工人员300人。
只有大风大雾的天气,船才会停,等到船通航了,虾夷贝仍然会随着船只去往另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