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领读周刊】一本书阅尽大象家族

2022-09-10 10:46:1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去年,16头野生亚洲象的北上之路,引发全世界关注。

作为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关于大象的文章、书籍和纪录片可能比其它任何野生哺乳动物都多,但有专家认为,大象仍是被误解最深的动物之一。除了我们熟悉的亚洲象,大象还有哪些种类?和人类共享90%以上基因组的大象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大众又该如何与大象和谐相处?近日,《最后的大象》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大象的数量正在锐减,它们可能会灭绝。它们需要并且值得我们保护。”两位编者唐·皮诺克、科林·贝尔表示。 

一个亟需被保护的族群

大象,长鼻目象科哺乳动物,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目前,地球上大象仅剩下2属3种: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

作为一本典藏级大象科普书,《最后的大象》通过40多名研究人员、动物保护主义者、护林员等人员的视角,主要讲述了非洲象群的生活和大象的生存现状。书中既展现了大象可爱、智慧的一面,也揭露了大象被残忍杀害、象牙被偷猎的惨状,还有非洲大陆上人们为大象生存和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此外,书中还配有非洲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375张精美纪实照片,呈现大象的每一帧精彩细节。

“这是一本可以像翻杂志一样浏览式阅读的书。只是翻看图片,你几乎可以了解非洲大象的全貌,它包罗了非洲的森林象、草原象、沙漠象,让读者领略大象之最。”该书责编金晓燕推介。

“书中章节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如科学家、诗人、禁猎区守卫、积极分子、学者、旅舍老板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我们拼命地努力,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两位作者唐·皮诺克、科林·贝尔在序言写道,大象的数量正在锐减,“它们可能会灭绝。在它们生活过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西非国家,大象数量的下降情况尤其严峻。它们需要并且值得我们保护。我们不能看着野象走向灭绝。这将对地球的生命结构造成可怕的、不可饶恕的伤害。如果我们以一种深刻而古老的方式失去了这些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人类相伴的有智慧、有思想的动物,我们将会感到非常孤独。”

让你了解大象的一本书

去年,那群曾牵动无数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网友内心的亚洲象,让大象族群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并让人类再次了解到大象的可爱和坚韧。《最后的大象》译者之一刘洋也说道:“在翻译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云南大象迁移的事件。作为本书中非洲象的远亲,西双版纳的亚洲象虽然体型小得多,但仍然深深牵动着全国网民的心——大象玩水了,大象睡觉很可爱,大象跑进人家后院了,消防官兵有多关心大象……信息通过互联网进入我们日常生活,让我们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接近这些庞然大物,我们终于有机会去深入地了解它们。而‘了解’,本身就暗示了‘爱’的可能。”

在《最后的大象》一书中,聚焦的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非洲象群。据悉,目前有37个非洲国家有草原象和森林象,覆盖面积310万平方公里,大多数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其中,生活在纳米比亚干旱和半干旱西北地区的沙漠象,笼罩着浓浓的神秘色彩。“第一次听说古代沙漠城镇廷巴克图和迪延附近生活的马里大象时,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即使对于最资深的保护主义者来说,这些特别的象群依然是个未解之谜。它们在这个极度干旱国度的存在让人惊讶,它们的生存之道也是迷雾重重。”金晓燕坦言。

再比如森林象,它们的总数为非洲象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约 10 万只。森林象社会性很强,并且在母系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密切的家庭纽带。

此外,非洲还生活有长牙象,仅象牙重量就有60多公斤,然而,现在非洲只有不到40只这样的长牙象……

实用大象行为学指南

“云南以北的大象已经是历史的注脚,而在非洲,它们还有希望。”《最后的大象》译者之一张弘兆杰说道。从遥远的时空中走来的大象,经历着光阴的磨砺、生存繁衍。事实上,作为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大象的存在对于环境有着诸多积极影响。

“雨季结束以后,河床干涸。大象用大脚和灵活的鼻子挖水井,它们饮用后离开,其它野生动物可以饮用水井里的水。”金晓燕介绍。

大象只有一个巨大的胃和简单的消化系统,所以新鲜的大象粪便中有些植物仍然完好无损。其他生物可以扒开大象粪便寻找食物或从中获得矿物质。大象不能完全消化食物,这对许多动物来说是一种奖励。

由于体型、寿命和智力优势,大象成了灌木丛的主要道路建设者。它们建造了一条条连接觅食地和水洞以及河流的U形道路,这些道路也供其它野生动物使用。徒步者沿着大象路径行走,也是最容易最为省力的旅行方式了。

金晓燕表示,这本书正文结束后,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大象行为学指南。比如大象摇头,就是发出威胁信号。大象卷起鼻子,就是代表它忧虑、不知所措。

贯彻保护计划的经验

由2016年大象无国界组织的草原象普查结果表明,在非洲,每月、每周、每天、每15分钟就有一只大象被偷猎。大象的数量正在锐减,它们可能会灭绝。1960年至1990年,仅津巴布韦国家公园全部捕杀的大象就达到了近10万只。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是,在如今剩下的非洲象群中,有一个奇怪又明显的现象,大象正在逐渐失去“大象特性”。大根象牙基因正在消失,迅速被小根象牙基因所取代,甚至是无牙基因所取代。虽然无牙象也可以生存,但它们基本上是残疾的,它们失去了很多“大象特性。”这是人为的、非自然的选择。

“读完这些,你很难不会为大象的凄惨命运而感到揪心。”金晓燕坦言,但如果你细读这本书的话,也会收获很多感动。“你会看到为大象事业努力的人,特别是那些每天为了保护大象而冒着生命危险的人,尤其是野外管理员和反偷猎小组,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些伟大、优雅和迷人的动物。”

当然,书中也讲述了大象得到保护之后的一片蓝图。“这本书不是只喊喊口号说‘保护大象,保护动物’,而是真的很认真严谨地告诉你非洲大陆的那些人们是怎么做的。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正确与大象相处的方法,这些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让我们的动物保护与人类和谐结合到一起。只要人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像大象这样的野生动物能够在自己的世界自由生长,也同样能够与人类和谐相处。”金晓燕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