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文旅周刊】山东:文艺舞台传新声

2022-09-22 09:05:3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话剧、京剧、吕剧……文化大省山东从不乏艺术的滋养,各种艺术门类在接续传承的同时也让齐鲁大地花开满园。于薪火相传中开启文艺新篇。聚焦推动山东艺术事业持续繁荣,我省文艺院团激发内生动力,以创新推动代际传承,激活文艺院团发展的一池春水。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文旅创新看山东”媒体采访活动中走进山东省话剧院、山东省京剧院,感受文艺院团的创新发展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璇 梁琪

以剧促融激发院团活力

以艺术成就为代表的文化建设成果是城市的软实力体现,而聚焦艺术发展本身,院团自身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作为山东文艺院团的代表,山东省话剧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全国观众奉献了《命运》《黄河入海流》《孔子》《兵·道》等百余部优秀的话剧作品。

承经典之作,创时代新篇。近年,山东省话剧院以话剧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其中,2020年推出的话剧《孔子》以诗剧艺术形式为基本,创新融入交响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从不同角度,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在推进《孔子》落地曲阜驻场演出以及微型版《孔子》在孔子博物馆圆形剧场的驻场演出,后续还将积极与演出商洽谈协商,全力推动《孔子》巡演。”山东省话剧院院长董旋介绍。

在承上启下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山东省话剧院亦不断推陈出新丰富艺术成果。聚焦演出这一文艺院团的中心环节,山东省话剧院在推动优秀舞台艺术“走出去”的同时,让市民在家门口便可欣赏到文艺盛宴。“近几年,我们收集整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分别与地方政府、大型集团合作,创排了《乳娘》《暗夜之光》《微山湖》等多部红色题材经典话剧以及大型音舞诗话《追寻》,整合全省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完成艺术作品的舞台呈现。”董旋表示,聚焦请进来,走出去,剧院借助华东剧院联盟,让人才和剧目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起来。“《塔拉蹦吧》是剧院与波兰木偶诊所剧团合作制作的大型无暴力马戏,推动剧目进剧场、景区和商业综合体,经济效益良好。今年与济南融创文旅城联合打造‘精灵剧场’,驻场演出45天共88场,加强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舞台艺术呈现需要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基于此,山东省话剧院进行了系列尝试和创新探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剧院着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有序开展公益演出、常态化演出和商业化演出,常态化演出分为周五的‘星期五剧场’,周六周日的‘亲子剧场’,周日晚上的‘戏剧梦工坊’三个板块。此外,与猫眼票务平台合作,拓宽了票务销售渠道,筹备建设‘品牌馆’场景和智慧场馆,实现精准投放、有效触达,提升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的戏剧氛围,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让更多观众知道‘解放路115号,这里有戏’。”董旋说。

“传帮带”完善人才梯队

对于文艺院团而言,人才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艺术的代际传承离不开人,除了深耕创作与表演多年的老艺术家,还有在文化艺术战线上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老中青三代完备的人才传承梯队得益于人才培养政策。于艺术精品频出的山东省京剧院而言,亦如此。

山东省京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庆鹏介绍,长期以来,院团坚持以“引育留”方式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两年我院两部大戏《奇袭白虎团》《燕翼堂》,都使用了年轻演员担任主要角色、重要角色。我们今年另一个创作项目,同时也是青年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手段,即‘平语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故京剧创作工程’。项目以京剧的表现形式,编创而成的具有鲜明主题思想的京剧小戏,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舞台艺术的新生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层次艺术人才队伍,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的作用是务实之举。“我们以戏曲名家工作室等项目为重要载体,请老艺术家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家传戏、口传心授、现场教学的方式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蒋庆鹏介绍,目前山东省京剧院有鞠小苏、白云明两位老艺术家成立了戏曲名家工作室,正在创排《白蛇传(选段)》《三闹》《杨玉环》等经典剧目。

其中,山东省京剧院戏曲名家白云明工作室2022年重点传承剧目《杨玉环》改编自梅派经典剧目《太真外传》,取原连台本戏四本《太真观》《华清池》《长生殿》《马嵬坡》中的精华,浓缩为一本,采用倒叙的手法表现了唐明皇和杨玉环凄美的爱情故事。据了解,该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梅派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经典唱段,并融合了翠盘舞舞蹈片段,极大地提高了该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预计将于“十一”前登台首演。

此外,山东省京剧院新编大型历史剧《大运河》成功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目前,《大运河》剧本创作已基本完成,将进一步修改完善,预计将于2023年6月立上舞台。

推动艺术事业持续繁荣

在文化和旅游系统中,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搭建了回归生活、走近大众的桥梁。

近年来,我省艺术创作结出繁花硕果。去年全省完成新创作大戏40余部,一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吕剧《一号村台》、京剧《燕翼堂》、民族歌剧《国·家》成功立上舞台;话剧《孔子》、杂技剧《铁道英雄》等反复打磨提升;烟台市京剧《戚继光》、临沂市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等10部作品获评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菏泽市两夹弦《公鸡过寿》和泰安梆子小戏《三进门》,分获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剧目大奖和金奖。

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具体到舞台艺术创作领域,近年来,山东强化人才保障力度,推出了系列扶持举措。今年2月召开的山东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提出,切实加强艺术人才引育工作。抓好人才引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壮大人才队伍。此外,通过“院校育人、名家带人、实践炼人、宣传名人”等措施,构建起系统完备的培养机制,让人才快速成长。

聚焦推动新时代山东艺术事业持续繁荣,我省还将积极打造好我省已有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多元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实现中国文化的当代表达、国际传播,打造我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