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耕文明中,粮食收成的好坏极度依赖天气的变化。若春季出现干旱天气,农民无法进行播种,历代帝王、官方或民间百姓会组织各种仪式,以求降雨保田地丰收。由此,也诞生出了诸多祈雨活动。发源于山东鄄城县北部地区的商羊舞,便是从祈雨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如今,更是活跃于山东民间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发源于山东鄄城
商羊舞发源于山东鄄城县北部地区,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一带,而以李进士堂镇的杏花岗村最为突出。商羊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据考证,此舞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鼎盛于宋明。《孔子家语·辩证》中有关于商羊舞最早的文字记载:“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也。”这里说的便是商羊鸟起舞将带来大雨的过程。此外,东汉王充《论衡·变动》亦有相关记载:“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曲其一足起舞矣。”
商羊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屈起一只脚跳舞的神鸟。每当大雨到来之前,商羊鸟便会聚集起来翩翩起舞,百姓便将商羊鸟的舞蹈作为下雨的征兆。对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中国来说,雨水气候的变化十分重要。民间自古便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在春季播种时,老百姓期盼甘霖的降落。每当出现干旱时,则盼望着商羊鸟成群出现,可以将雨水带来。因此,百姓们戴上面具,拿起响板,结好彩铃,扮起商羊鸟而舞蹈,祈求雨水来临,至秋季有个好收成。
从传说中发展而来
鄄城在古代黄河、济水之间,更有二者的支流濮水连通。鄄城在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到了战国时期,已是十分繁华的城邑,有“千年古县”之称,商羊舞便起源于此。
最初,商羊舞是一种祈雨活动,随着发展,这项活动与传统祭祀仪式相互融合,经过完善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模式,并从商周开始流传至今。每至干旱时节,百姓聚集起来跳商羊舞,以祈求雨水的降临。此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当地百姓进行固定表演的时节。
从音乐形式上来看,商羊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民间打击乐器,如鼓、锣、钹、梆等。此外,根据表演场合不同,当代商羊舞表演中还增加了管弦乐器,如笛、笙、二胡、坠琴等,以丰富演出内容。
商羊舞是一种集体舞,舞者以12至16人为宜。古时,表演者均为男性,现代演出中,数量男女对半。舞蹈时,表演者头顶柳枝圈,赤足挽裤,脚腕、手腕部位戴有串铃圈,在乐队伴奏下起舞,边模仿商羊鸟的动作,边执响板有节奏地撞击,发出脆响,舞蹈风格古朴典雅、欢快明朗。
深受世代民众喜爱
表演者敲动响板,口中发出商羊鸟般的鸣叫,一边模仿其动作,一边跳舞并变换队形。在商羊舞的演出中,队员上场被称“上山”。因商羊鸟“屈足而立”,表演者基本动作或单足蹦跳,或双足交替抬起跳动,不可双足同时落地。舞蹈中,各类舞蹈动作循环往复进行,待到表演结束,表演者集体退场便被称为“下山”。
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乡间民俗之中,蕴含了百姓的信仰、价值取向,极富地方特色,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舞蹈形象之一。千百年来,商羊舞一直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鄄城人民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如今,这项古老的舞蹈在齐鲁大地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各类活动中可以看到,也被搬上了屏幕。电视剧《重耳传奇》中,便有齐姜公主在宫殿中跳商羊舞的情节,激发了年轻人了解这项传统舞蹈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