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智库周刊】长城保护的“山东智慧”

2022-10-09 09:47:1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邓家钰

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长城的保护修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22年9月21日,山东出台《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制定,是齐长城保护工作新的里程碑,意味着未来山东对齐长城的保护工作将有法可依,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彰显了山东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重要突破。

齐长城风门道关段

长城保护形成新格局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作为跨越多个省份的不可移动文物,长城规模巨大,其所处自然环境之复杂,管理难度之大也举世少有,因此,长城的保护修缮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6年,我国就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了长城保护的基本要求,以确保长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的协调,同时对因工程建设破坏长城的问题规定了明确、具体的防范措施。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是实施《长城保护条例》的重要进展,为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督促各省(区、市)将长城保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规划强调要协调处理好四种关系,即全面保存与重点保护的关系,分级管理与分类保护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以及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的关系,《规划》将长城保护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展望至2035年,并以“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为目标。

长城沿线各省市区也在不断推动长城保护工作系统化和可持续性,构建长城保护新格局。

河北省长城资源丰富。近年来,河北做了大量的长城保护工作,2021年,河北省出台《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其亮点在于突出了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层层分解、清晰界定保护责任,落实毗邻的政府部门分段管理责任,做好管理衔接,以打造长城健康生态为最终目标,勾勒了“规划清、机构明、人员齐、档案新”的长城精细化保护体系。同时兼顾利用,推动建立长城资源与管理数字平台,鼓励以长城为主的文创开发,建立长城教育基地,支持设立长城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馆,鼓励长城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

山西省长城的修筑上起战国,下迄明、清,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形成了厚重的军事文化和边塞文化。2021年,山西省出台《山西省长城保护办法》。值得一提的是,在责任落实方面,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保护管理的主体责任,规定了长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与长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长城保护责任书。在监督管理方面,设置长城违法行为举报平台,为加强社会力量监督拓展了手段。

山东齐长城保护之路

山东对齐长城的保护高度重视。过去几年,山东突出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正确处理齐长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齐长城保护与文物利用、城乡建设、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让保护成果更多造福人民。

2016年以来,山东省财政连续三年专款支出支持各地加强齐长城保护巡查力量。齐长城沿线各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探索文物保护长制、增聘齐长城保护员、设立公益性岗位等途径,不断充实齐长城保护巡查队伍。2021年12月,山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建立保护志愿组织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齐长城保护管理。实施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管理,推动齐长城保护工作总体走在全国前列。

为加强齐长城保护,规范齐长城利用,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9月21日,山东出台《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条例》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早期长城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分为总则、保护、研究和利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章49条,对齐长城的概念予以明确界定,确定了齐长城“科学规划、原状保护、合理利用、属地管理”的保护原则,分别从保护责任、保护机制、研究利用、监督管理四个方面对齐长城保护工作进行细化,突出了山东特色,创新制度设计。该《条例》有如下亮点。

明确了齐长城的概念,即保护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法规更好地落地。相较国家的保护条例,山东的《条例》根据齐长城实际,增加了“壕堑、山险”等类型,并增加“相关设施”的兜底表述。

明确了齐长城的保护责任。《条例》对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其他部门、镇街、村(居)委会和社会力量承担的保护责任进行了层层分解、清晰界定,使齐长城的每一个点段的保护责任得到切实压实。

将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相关要求通过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兼顾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自愿保护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齐长城的方式,标志着我省齐长城保护人防制度建设的重大进步。

强调保护和发展兼顾,为沿线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出了解决方案。《条例》还规定,齐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用地纳入储备土地库管理之前,应当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工作,强调了“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前置制度。

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对利用方式进行了探索创新。如通过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参观游览区、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动齐长城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加强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将监督管理覆盖齐长城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的约谈制度、动态监测制度、警示制度等均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沿线7市协同破解保护难题

齐长城保护工作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2022年9月7日至8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推进活动在淄博市博山区举行,齐长城沿线7市文化和旅游局分别汇报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情况,其中,各市对齐长城保护利用的做法均具有借鉴意义。

济南坚持保护优先,开展齐长城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基本摸清全市108个段落保存现状和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分级保护;编制遗址本体6项抢救性保护计划书。同时加强对齐长城重要点段修缮保护及展示,先后开展源头保护展示、源头主题标识雕塑建设、齐长城锦阳关、青石关及东门关保护等10余项工程。通过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对重要点段设置与公安部门融合互通的监控设备。同时,加强研究发掘,着力打造品牌样板。将长城文化研究列入全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常态化研究内容,相继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青岛树立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强了对齐长城文物本体的抢救性修缮。截至目前,修缮保护工程完工总长度近10千米。在修缮完成的齐长城重点区段设置了保护标志碑9处,保护界桩310多处,为认定的21段长城配备21名长城保护员,配备56名公益岗位,建立起市到村的多级联动巡查机制。其次,为妥善解决农业耕作与齐长城本体保护的矛盾,率先建立齐长城两侧土地征收利用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城保护与生产建设这一长期困扰文物保护工作的矛盾难题。

各市也在强化规划引领。淄博编制出台《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淄博市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规划》和《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印发《2022年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2022年淄博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齐长城文化生态旅游带等重点建设内容,构建起前瞻性、精品化的发展格局。印发《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牢守长城安全底线。潍坊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齐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制定《关于加强齐长城(潍坊段)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强齐长城文物保护制度设计。日照聚焦顶层设计,强化高位驱动,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活化利用方面,泰安以齐长城保护利用、周边文旅业态打造为主线,深挖特色、集群发展,打造齐长城沿线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临沂也在突出挖掘保护的前提下,注重文旅融合,着力推进周边旅游业发展,努力将齐长城及周边打造成“古今辉映”文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