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周刊集群 > 内容详情

【文旅周刊】守望村落地名 留住乡愁载体

2022-10-20 08:59:1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地方曾用过的地名承载着过往,蕴含着历史文化,凝结着乡土情怀。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接续千百年的文化和情感传承,我们常说的乡愁,就融入了地名中。2007年联合国第9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第4号决议:“认为地名完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表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我国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地名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东是文化大省,地名资源丰富,特别是村落地名,分布广,数量多,类别丰富,含义深远。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因地制宜,创建居住场所,形成聚落——村庄。或根据方位、移民迁建、地貌走向、典故传说,或依据池塘、树木、庄稼、道路、山坡、田地等取名称谓,村落地名的形成与延续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社会文化绵延等信息,是祖辈的根,是游子的魂,是我们回家的路。

村落地名世代相传,代表着山东地名文化遗产中最古老、最凝重、最感人的部分,虽历经沧海桑田,世事荏苒,依然散发着五彩缤纷的文化魅力。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具有历史见证与人文影响力的村落仅留有部分残垣断壁。根据地名普查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省自然村有10万多个,目前已不足7万个。凝结着前人智慧和思想的村落名称与具有重要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实体文物古迹一样,均属于国家和区域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应当高度重视,做好以村落地名为主的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为此,山东省、市、县(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山东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鲁网等新闻媒体,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借助两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传播快、影响面广的特点,拍摄凝练地名元素精华的网络视频片《守望地名》,创造性转化多年来地名文化研究的成果,让地名文化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让地名焕发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地名文化传承弘扬之路。

自2019年《守望地名》项目启动以来,在全省1000多个千年古村中选取部分地名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进行策划、调研、脚本制作,拍摄过程以地名为载体,讲述村落的来历含义、发展变迁,这片土地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出现过的历史人物,人们在记忆之中回味兴浓,每每提起旧景历历,故事满满,乡愁连连。播出之后受到社会各界赞誉,许多古村落积极报名参与,至今已拍摄26部,在学习强国、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优酷、爱奇艺、抖音、快手等一系列视频平台进行展播,全网播放量超过一千万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摄制组走进古村,深入挖掘村名背后的文化、历史,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古老往事,从最初的历史文化中探寻村落的初始地名记忆。在呈现精美视觉画面的基础上,用地名故事串起素材,让观众自然形成对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认知。用可见的乡土文化元素带动观众深入思考地名文化的意义,向全国展现山东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助力文化强省和乡村振兴,促进文旅事业发展。视频片注重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结合,打造出地名文化的新亮点,在一个个不断深化的历史故事中,小中见大,地名成为中华文明的见证,在坚守千年的地名传承中形成浓浓的乡愁记忆,向人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及悠远的文化魅力。

《守望地名》系列视频片展播以来,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济宁市微山县南阳古镇在学习强国、抖音等平台上线后,当日点击量高达15万次;邹城市上九山村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千年古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下火爆的旅游胜地;邹城市越峰村这个隐藏在青山深处的红色古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接受红色教育;泰安市山西街村600年的明石桥大放异彩,民宿旅游人数持续攀升;巨野县的前王庄村,120多幢老宅院历经500多年风雨保护完好,被称为“石头寨”,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年来,《守望地名》系列视频片不断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挖掘村落地名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探索在“保护中促进利用”,在“利用中得以传承”的有效保护与发展策略,改变一些古村落从“空巢”到“弃巢”的状态,让古村落变的既有“松花煮酒,春水煎茶”的悠悠古韵,又是富含山明水秀时尚味的“新家园”。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前,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合,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赋予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村落地名的保护任重而道远,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就需要把保护地名文化的责任与激情传递出去。《守望地名》网络视频片充分发挥山东省“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千年村落的地名资源,讲好村落地名故事,切实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山东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不断开辟新路径,创出新业绩。

作者:郭晓琳,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